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我与大公报 |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22-06-03 04:23:32大公报 作者:杨祖坤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大公报》当天详尽记录了普天同庆盛况。

  文 / 《大公报》前总编辑 杨祖坤

  时光回到上世纪60年代,那是1959年的香港,有一个青年人,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叩开了位于上环干诺道中大公报的大门,通过考试获得取录,当上一名见习记者。

  这个青年人就是我。

  从此,我与《大公报》结下毕生不解缘,一直工作近50年,退休后又与《大公报》结下继续撰写专栏的缘分,这不仅仅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是我有幸进入养我育我教我引领我成长的大家庭和大学堂,在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讲不同方言的同事,虽然要有少少的磨合阶段,但很快地大家的相处竟较同一血脉出生的家人还要亲,因为我们是为同一目标而来,就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香港同胞的福祉,为了对国家民族有多一点奉献。

  我在香港出生和长大,耳闻目睹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内地人民是怎样地关怀爱护香港同胞的,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而这一切,作为历史记录者的大公报记者,也就如实地报道在报章上。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祖国亲人为丰富我们的文娱生活,经常派遣艺术团、剧团、体育代表团来港演出;东江之水越山来为香港同胞解“水荒”问题;源源不绝的粮油副食品供应使我们免受高物价高通胀之累。至于回归后开始的个人游、内地企业大举来港上市,以及在关键时刻,中央坚决撑港打赢洋大鳄,保护香港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更是为人津津乐道,记忆犹新了。

  最感动的历史时刻 是香港回归那天

  对我来讲,最感动的历史时刻是香港回归那天。《大公报》在1997年7月1日先后出版4次“号外”,正版更出纸71张共284版,印数300万份。《大公报》当天的头版标题是:回归了开新篇。我还记得,回归前夕,老天爷降下倾盆大雨,似乎要我们铭记这就是洗刷民族耻辱的时候了。记住这场雨,记住这场下得很大的雨!

  还有,回归后践行“一国两制”时,面对西方势力处心积虑的捣乱,出现了严重的“黑暴事件”,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又为我们制订香港国安法,以及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使得香港又一次拨乱反正,保持“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新冠疫情肆虐,祖国给香港送来药物和医疗队,并以“中国速度”火速建成方舱医院,凡此种种俱令港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面的历史事件,大公报记者都如实地记录下来,这是记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既秉承先辈的办报理念,又与时俱进,在爱国爱港旗帜下找到了《大公报》前进的方向。

  今天,欣逢香港回归25周年的喜庆日子,又是《大公报》创刊120周年纪念,我作为《大公报》一名耕耘者,既感高兴也觉汗颜。这些年来,尽管我们本着初心,做了不少新闻记者应做的工作,但同时代要求来讲,仍然有很多差距,这有待一批又一批的耕耘者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了。我要讲的是:要记住《大公报》是一张“中国人民的报纸”,这是周恩来总理于上世纪50年代为支持香港《大公报》不让港英政府“查封”而作出的宣告,这个庄严的声音明确铸定《大公报》的性质和应坚守的立场。这是大公报人的荣耀和责任。

  一个人的寿命据说最多可活120岁,但一家报纸的寿命是不会受年龄局限的。《大公报》创刊120周年,仍是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我作为《大公报》事业的一个参与者,同所有大公报人一样,将见证大公报奋斗历程的延续,以及代代相传的勇毅和决心。《大公报》的事业如同所有爱国爱港的中国人民事业一样,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