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弥敦道190号\的价值分析

2022-06-06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❶ 历史价值

  •日占时期是日本民政官员及军人聚居地,见证香港“三年零八个月”历史、华侨参与保卫香港的贡献,亦是战时华人与日军周旋、华人互助求存的历史遗迹。

  •首任屋主刘松娣的两名儿子(陈氏兄弟),在天台观察日军船只活动,向英军服务团提供情报,并在居所协助制造无线电发报器,被汉奸揭发后牺牲生命。

  ❷ 建筑价值

  •面向弥敦道的正立面是“装饰艺术风格”设计,是战前香港民间建筑紧贴国际建筑潮流的凭证。

  •面向柯士甸道的侧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元素修饰,包括长廊露台栏杆的通花圆纹、露台及门窗的花线装饰。

  ❸ 原真性

  •建筑物大致保存完整。

  •50至80年代曾在内部进行的改动,属可逆转的改建。

  •2009年的维修工程有助还原建筑于建成初期面貌。

  ❹ 罕有程度

  •建于1932至1937年间,是尖沙咀现时唯一拥有骑楼柱的战前洋楼,并是全港仅存三座有多层长廊露台的直角转角战前楼宇之一。

  •作为陈氏兄弟执行情报工作的基地,是全港唯一仅存与日占时期英军服务团情报行动有直接关连的民间建筑。

  •地舖“永青餐室”曾被日本宪兵部占用,相信是九龙半岛仅存记载日本宪兵占用民居历史的建筑。

  ❺ 组合价值

  •于日占时期的历史脉络,包括日军占用的经历、接济同胞的行动、与邻近宪兵部、民治部、总督部等官军活动足迹的互动和观察,能够与更广泛地区的历史建筑及古蹟组合,展现更完整的历史全貌。

  ❻ 社会价值

  •美籍华侨陈氏定居香港落地生根,为柯士甸道一带带来第一间西式餐厅。日占时期,陈氏成员加入保家卫国的情报任务,反映早期华侨对乡土的向往及爱国情怀。在这建筑物出生、成长的陈燕萍(刘松娣的后人),见证着190号扎根华人社区的起源与发展。

  资料来源:民间研究《弥敦道190号文物价值评估报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