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我与大公报 | 在副刊部的日子

2022-06-08 04:23:48大公报 作者:郭震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 / 郭震《大公报》前助理总编辑,曾分管副刊

  2012年5月,报社调动了我的工作岗位,从三楼的要闻调到二楼负责副刊,从全日不间断密切关注时局变化,应对种种突发新闻,经常急如星火地向各地发出采访指令,以及片刻间就要提出采写角度,稿件修改整合意见的岗位,一下转入静悄悄的副刊部,这就像一部疾速行驰的汽车,猛的停了下来,驾驶者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情况?下一步做什么?

  副刊传统上叫“报屁股”,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要闻是“热灶”,副刊就是“冷灶”,我们办事处主任出身的人都擅长冷灶热烧,否则办事处啥事也做不成,因此我不惧烧冷灶。事实上所谓冷灶也只是要闻与副刊工作节奏上的比较,至于其热度副刊并不低,至少不冷,因为《大公报》副刊由来已久,是许多中国文化人与历任副刊人,历经百年共同打造出来的。《大公报》副刊的文章质量之高,投稿者文坛“段位”之显著,大多数报纸很难望其项背。

  百年副刊 推出崭新版面

  时任副刊主任关卫宁小姐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不苟言笑,微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总带有点疑问,让人一见就是那种常年埋首在稿件堆里的资深报刊编辑形象。之前跟关小姐没有共事过,我刚到副刊就遇到一个有来头的作者,但稿子却不堪用,几次来回,我请关小姐写个意见,拿来一看,弹赞皆恰如其份,批评均逻辑严密,文字很是了得!非常佩服。那位作者自然心悦诚服。

  初到副刊,我跟关小姐常聊的共同话题是副刊百年了,变化不大,应当因应时代演进,有所推陈出新。关卫宁的意见是副刊的大公园和小公园,是《大公报》的历史遗产,这部分不应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应当保持原有风格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题材和作者,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字趣味的读者。对此意见我完全同意,这是有所改变,那么如何出新呢?我们的一致意见是对大小公园以外的,没有历史传承的版面放手出新。经过几个月的策划讨论,副刊面向当下时代特征、读者兴趣和关注点,决定推出书海漫游、汲宝斋、品味生活、音乐鉴赏,以及电影、戏剧、体坛人物等一系列周刊。

  担任这些版面主编的大多数是香港各大学毕业入职才一两年,甚至半年的学生,这担子对谁都不轻松。但通过几年在实操中学习提高,大家都成长得很快。

  读中文的屠薇如一入职就得到了《书海漫游》的差使,两眼一抹黑,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建议她自己写书评和约稿两条腿走路,我记得当时随手从书架上抽了几本可能畅销的书给她,很武断的对她说,“这就是当下人的读书口味,你就按这个选题”,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其实我也并非有什么把握,但干事情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改进提升以至完善。屠小姐天资聪颖很快拿出了版面,居然当月就拿了月度评比一等奖。这给了她巨大的信心,但她毕竟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新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退休后她对我说,“那时我们去你办公室谈下周选题或送版面,都要先聚在水房里,大家互相安慰打气,水房桌子上都给我们抠出几条缝来!”这里面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压力大紧张是肯定的。

  其实我也知道他们的压力大,为了稍作缓解,我搞了个“麦当劳之夜”,每周五请小朋友们到对面七姊妹道麦当劳边吃边聊聊,因为大家都还身兼采访工作,人从来也没凑齐过,也没能坚持每周五都进行,反正也就是个意思了。

  《汲宝斋》这个周刊也十分难弄,当时正是收藏热,推出这个周刊是有针对性的,拿到这活的成野小姐从来没接触过收藏,立即进入愁云惨淡状态,因几度难产,找她来讨论如何弄时,她几乎要以头抢地了。我记得2013年2月底我出发去北京参加两会报道,临走时跟她说,不能再拖了,我希望从北京回来时能看到版面。当时成野两眼绝望地看着我,片刻又捏紧拳头说“好好,一定!”到北京没几天收到成野一份电邮,意思是终于找到思路了,最后一句话我还清晰的记得“不管有多困难,我成野永远是战士!”几年后成野去了中国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一,至今一直参与古代字画的征集、宣传和拍卖。《汲宝斋》的苦没有白吃。

  钢琴才女 主持音乐周刊

  李梦是个十分优秀的才女,不知怎么搞的,她到报社先去的那个部门没“看上”她,这才到了副刊。我看她的简历有“钢琴十级”的纪录,我想我们要找的音乐周刊的主编就是她了,香港是全世界最优质的音乐演出目的地之一,顶级演出一年有许多场,以往都是发个演出消息就完了,对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消息发了也是白发,感兴趣的人读了又十分不过瘾,李梦的任务就是专攻艺术和音乐评论,我对她说别管多难都要做,不是说《大公报》是世界性华文大报吗,世界上的大报都有艺术和音乐评论,那我们也要有。以李梦的资质和从不畏难的精神,版面很快就出来了,并且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地位,于是各种演出商的邀请都来了,她也有了出国旅行的机会。《大公报》煅造了新人,现在李梦已是香港有一定名气和作为的策展人了。

  《品味生活》是时尚类周刊,一般的做做不是难事,商品加大尺度模特照片,怎么样的版面都立得起来,但要做出特色,特别是做出文化品味就又要动脑筋了,有一次版面主编周怡做了一期香水,初版就香水谈香水,平淡如水,令人毫无阅读兴趣,彼时梦工厂出品的电影《香水》正好大热,我提议周怡考虑一下这个电影的元素有无可用之处,副刊的才女们都是一点就透的人,我话未落音周怡已有思路了,那期时尚周刊做得十分精彩,有故事,有趣味又有时尚香水推介的恰当融入,至今仍有很深印象。还有一次时尚版介绍当季的风衣,我审稿时一看都是英伦风格的风衣,但却只谈品牌,没有风格来历的文化和历史的溯源,于是周怡找了很多资料从头来过,最后定版仍然以风衣为载体,但却将英伦风范,即所谓“英国範儿”、“英範儿”做了一次源流考,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增长了见识。后来周怡考到了珠宝鉴定师的证书,就此进入时尚行业,听说她甚至有了自己的时尚珠宝饰品店。

  我在副刊三年多,除了业务上的一些调整改进以外,还经历了许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限于对文字数量的要求,就没法展开说了。总的体会是《大公报》向来人才济济,聪颖的也好,貌似平庸的也好,进了这扇大门,只要个人努力,先来者点化都能成才,以上列举的那些小朋友莫不如此。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