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绿地解码4/“绿化地”建屋效益大 还等什么?

2022-08-18 04:23: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山多平地少,有近四分三土地仍未开发。

  房屋土地供应短缺近年一直困扰香港,实际上,本港现时约有四分之三土地尚未开发,规划署前署长、资深城市规划师凌嘉勤接受《大公报》专访,从基建配套、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战风险等分析有潜力发展的“绿地”选项。

  凌嘉勤认为政府应集中资源,优先探讨发展“绿化地带”建屋,形容“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有把握的仗”,并强调本港现时最重要是执行已落实的觅地政策,政府应破难而进。“我们不欠缺增加土地供应的讨论,现时最重要是卷起衣袖去做”。\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文、图)

  本港未开发的土地当中,有732公顷是郊野公园、“绿化地带”等未发展的“绿地”,占全港土地面积65.6%,是住宅用地面积的9倍。香港为何有如此大比例的未发展用地?凌嘉勤解释,香港山多平地少,港九新界都有不少数百米的高山,开山辟地的发展成本极高,大量斜坡亦加重日后的维修保养成本;至于住宅用地仅79平方公里,占全港土地面积7%,是由于数字只计及纯住宅用地面积,但其实本港有不少用地,是用作发展房屋相关的配套,例如道路用地、社区设施用地等。

  位处公路旁 可用基建配套

  房屋土地供应短期近年一直困扰香港,社会有声音要求开发更多未发展的用地,凌嘉勤认为,在未发展用地当中,改划“绿化地带”建屋是较有效的选项。过去规划署曾找到约150公顷“绿化地带”改划,相当于全港“绿化地带”用地1%,预期可提供约10万个住宅单位,而规划署现正进行新一轮“绿化地带”研究,预期可以找到更多合适发展房屋的用地,“全香港有16000公顷绿化地,发展1%已经可以提供近10万个单位,我看不到为何不继续做。”

  “绿化地带”遍布全港各区,凌嘉勤指出,过去规划署建议改划的用地,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本来已受到人为破坏的用地,例如寮屋区清拆后的用地、不再开挖的小型挖泥区及石矿场等;二是地形及地质适合的用地,例如坡度不是太陡峭、工程相对容易做的用地;三是公路旁的用地,因为水、电、渠等基建通常是沿公路走,若用地邻近现有基建,除了容易接驳,亦方便计算容量,以评估发展是否需要提升配套。

  凌嘉勤强调,改划“绿化地带”时,规划署会审视每幅用地发展带来的环境、交通等影响,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不存在破坏缓冲带的说法,“睇唔到会用晒16000公顷绿化地”。占地约443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是本港最大未发展用地,但凌嘉勤对现时发展郊野公园有保留,“人力资源和时间有限,如果你问我三年后是郊野公园还是绿化地有货出(土地供应),答案肯定是绿化地。”

  凌嘉勤解释,郊野公园受《郊野公园条例》保护,发展要进行环评等法定程序;发展用途则要根据《城市规划条例》进行评估及审批,他形容发展门槛相当高,过程繁复,未必可以短时间内有供应。

  他亦关注社会对发展郊野公园的争议较大,一旦发展,可能会遭司法覆核,担心会费时失事。

  棕地建屋 可消除环境滋扰

  凌嘉勤强调,发展与保育并非对立,有效的发展不但可以增加发展容量,同时可以改善环境。他举例,现时部分农地、绿化地等由于使用不当,变成棕地,发展棕地不但可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发展用地,而且可以消除滋扰环境因素,改善周围环境。至于北部都会区发展,其中一个重点行动方向是实施创造环境容量的积极环保政策,同时修复和保育湿地,增加环境容量,“该保育就积极保育,可以发展就进行合适规划,用好发展潜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