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在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实施上,应尽量方便家长查询和预约,同时应增加接种点,便利儿童打针。
政府致力加强老幼接种率,但宣传等配套有待加强。有家长求助《大公报》报料热线,表示有意为染疫康复、不足三岁的女儿接种新冠疫苗,但致电卫生防护中心热线,仅获告知“可以自己问返家庭医生”,无奈只能自己翻查网上资讯,但资料繁多且杂乱。
另有调查显示,近半长者轻视新冠病毒,逾三分之一未打齐针的长者延迟接种或不接种新冠疫苗,并存在多个谬误,包括认为新冠病毒变得较轻微、再中招的病征不严重等。
有专家认为,政府在资讯标示上可“花多点心思”,并为儿童打针提供更便利配套;有专家则提醒,本港流行的BA.5是传染力最高的新冠病毒株,有研究指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风险,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出现后遗症风险亦更高,呼吁长者尽快接种。 大公报记者 邵颖
读者黄先生向《大公报》表示,其女儿现时2岁11个月大,之前未有打过新冠疫苗,今年8月初确诊,令他十分担心,幸好最后康复。为加强保护,黄先生打算为女儿接种新冠疫苗,惟致电卫生防护中心的热线查询,仅获知成人的康复者打针安排讯息,至于女儿该何时打针,获建议“可以自己问返家庭医生”。
冀设专职部门 答儿童打针问题
黄先生于是自己查阅网上资讯,但因为相关网站的资料繁多且杂乱,他认为不容易找到需要的资讯,亦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资料显示是儿童的接种时间间距与成人无异,但成人与幼儿身体状况始终不同,我也找不到其他说明,始终还是不放心”。黄先生形容目前的资讯及热线设置“好乱”,希望卫生署能成立专职部门,解答儿童打针问题。
香港大学儿童及青少年科荣誉临床副教授关日华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现时政府在打针资讯发放上,确实有些标示不够清楚,“一些(资讯)可能在隐蔽的地方,或需要点击多条链接才能找到”。他亦指出,目前的接种地点不够充足,应增加接种点,便利儿童打针。他认为,儿童的疫苗接种计划在实施上,应尽量方便家长查询和预约,亦需要提供幼儿接种的医生的资料。
调查:半数长者轻视新冠
根据现时指引,未曾接种新冠疫苗的康复者,在康复至康复后第一剂疫苗之间,应相隔30天。以上述个案中的2岁11个月大女童为例,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讲座教授刘宇隆表示,该女童于九月初便可接种疫苗;他补充,目前本港有逾千名私家医生提供疫苗接种,相关人士亦可直接前往诊所获取资讯。
香港民意研究所一项针对664名60岁或以上长者的调查发现,12%受访长者或其家人曾快测阳性未有上报,并存在多个谬误,包括有逾半数人以为年逾80岁始属高危一族;有长者不觉得未来疫情严重、再中招的病征较轻微等。
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援引外国数据指出,BA.5变异病毒株传播速度较BA.2快35%,BA.4/5有较高免疫逃逸能力。有研究显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风险,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倍和3倍,不论无病征或病征轻微均有机会出现长新冠后遗症。
关日华则强调,长者属高危群体,一旦中招,务必要看医生,并服用抗病毒药,可以有效降低病毒量。他又指,现在主流的变种病毒BA.4/5,传染力不同之前的BA.2,可能引致的严重性不可一概而论,且幼儿、长者的抵抗力低,因此切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