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抗美援朝培侨老兵:当日回国参军 卫国不怕牺牲

2022-09-16 04:24:21大公报 作者:张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培侨中学1949年学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曾子达,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青年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中。

  “我在1935年出生。1950年从培侨中学回来时,才15岁。当时一起回国的同学,都抱着必死决心参军,誓要保家卫国。”曾子达是培侨中学1949年学生,2020年他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近日,曾子达在北京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说,今天培侨子弟有幸参与迎接第九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既是培侨的光荣,也是香港的光荣!

  曾子达期盼今日的香港青年,能接续先辈的爱国精神,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为国家作出贡献。

  1950年朝鲜战争的战火燃至中朝边境,数十万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一群从香港回到内地读书的学生也踊跃参军,曾子达是当中一员。

  港英政府打压 燃起培侨学生报国心

  1935年,曾子达在深圳宝安出生,1949年9月他到了香港。“当时香港有培侨中学、汉华中学、香岛中学三所爱国进步学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三所学校升起了五星红旗。培侨中学提出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我选择了到培侨学习。”曾子达忆述,他亲历培侨遭受港英当局多方打压,这促使该校学生回国报效国家的决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和中国领土主权被严重侵犯的局面,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曾子达说,国内开展群众运动,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号召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他当时在北京二中就读,参加了学校通讯组,积极参加宣传工作,“同学们纷纷报名,我也积极报名参军,去了华北军政干部学校。”

  参军热情高涨 任职政治教员受重视

  “我们从香港回国参军的学生,热情都很高涨,很受重视。”曾子达对大公报记者说,当时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分了四个大队,其中两个文化教员大队,一个政治工作员大队,一个政治教员大队,他和培侨校友程宛若、甘星华被编入政治教员大队。“学校领导对我们说,你们将是我军第一批专职的政治教员。”他续说,政治课以前都是首长教育部属,是团政委或政治处主任上课,可见政治教员任重而且光荣。

  在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后,曾子达调到华北装甲兵政治部,去了182师坦克团。“该团是新建团,由步兵师抽调人员前来训练改装,成员多数从四川来的。我在团政治处当政治助教,当时才17岁。后来我获安排向战士讲授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专题教育,发下了四、五讲的提纲,要给两百人讲课,当时很紧张,因为战士们比我都大,不过他们都很认真听课,很尊重教员。”曾子达说,当时部队训练很紧张,边进行军事训练,边进行政治教育,1953年6月,改装完成后就赴朝。“当时我很高兴即将赴朝加入志愿军行列,遗憾的是华北装甲兵政治部又把我调到另一个改装团‘一师坦克团’去”。

  作为政治助教,曾子达这次要给全团营以下干部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这两个团改装完成后,都先后赴朝参战。之后曾子达被调回华北装甲兵政治部,后来又调到铁道兵团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员。

  克服种种困难 坚信能保和平卫祖国

  陈荣约是曾子达的同学,两人一起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陈荣约一直在志愿军总部作通讯参谋。曾子达说,志愿军在朝鲜遇到很多困难,粮食供应短缺、战场上不敢生火没有热饭、一把炒面一把雪、战士缺营养患夜盲症等,后来的报纸都有详尽报道,当时慰问团成员将这些实况向国内反映。不过面对种种艰难,志愿军仍热情高涨,“雄赳赳,气昂昂”,坚信能够保和平、卫祖国,“打败美帝野心狼”。

  培侨生迎英烈回家 是香港光荣

  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曾子达退休前所在的教育部职教所,转交了国家发给他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大公报记者采访曾子达时,看到老人家把这枚纪念章放在客厅柜子里,足见他对这份荣誉的珍视。

  勉港生接续先辈报国志向

  今日,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曲木之懿和已毕业、在内地升读大学的校友姜霏梵,将代表培侨中学前往迎接英雄回家。作为培侨老大哥的曾子达说,铭记母校校歌这几句歌词:“在暴风雨的时代,我们像一群海燕……新中国的建设,靠我们青年的力量”。今天培侨子弟能够参与迎接第九批志愿军遗骸归国,他形容:“这是培侨师生的光荣,也是香港的光荣!在美国封锁中国的时候,很多物资都是从香港运往内地。”

  曾子达寄语香港青年,千万不要被那些想把香港分离出去的人所利用,“祖国建设需要青年的力量,香港青年应接续先辈报国志向,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讲出英雄们爱国故事

图:《大公报》推出“最可爱的人”系列报道,获得各界高度关注。

  和曾子达一样,不少曾经毅然归国参军的学生,如今已是耄耋老者。2020年,大公报记者曾采访曾子达的同学程宛若,她感慨道:“我参军时16岁,今年已经85岁暮年。部队那时主力都是20多岁,现在应是九十近百岁老者,能活下来的不知还有多少。”如这些老培侨生一样,不少爱国先辈不愿扬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加上港英时代种种压制,致使英雄事迹被湮没了。

  但祖国从未忘记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一直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公报》两年前率先走访不少当事人,并作出报道,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才会有这次邀请培侨生参加迎回志愿军英雄遗骸。

  《大公报》从培侨中学北京校友会获悉,在1949年前后回国的60多位校友中,共有20多位在抗美援朝之前或期间参军。目前,已知其中有11位已经病故。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樸之女、培侨中学第二届学生张国男在生前虽近90岁高龄,仍坚持和培侨中学第二十八届校友、香港老报人罗孚之子罗海雷,一起帮助《大公报》联系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培侨生接受采访。

  爱国先辈们相继故去,有关事迹必须尽快存档,《大公报》竭力搜集资料,“讲出英雄们的爱国故事”。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