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最可爱的人 | 培侨生:烈士们也曾像我们般年轻

2022-09-18 04:23:36大公报 作者:于珈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在烈士墓前鞠躬致意。(右)姜霏梵敬献代表哀思的花束。\大公报记者 于珈琳摄

  深秋暖阳中,《思念曲》再次响起。9月17日上午10时许,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纪念广场庄严举行。香港学生代表——16岁的香港培侨中学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侨校友代表、复旦大学历史系大二生姜霏梵与在场200多名各界代表共同目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被缓缓运往安葬地宫。

  相较于16日“双20”雨中护送烈士遗骸归国带来的震撼与激动,第一次站在烈士陵园的土地上,两位港生的心情更为复杂,“很沉重,这些志愿军烈士曾经也像我们这般年纪,当年背负着历史使命奔赴前线为国作战,今天他们终于能够安眠在阔别已久的家乡。”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安葬仪式上,两位香港学生全程凝视着烈士棺椁,目送烈士安葬。当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鸣枪12响时,两位少年深深鞠躬的背影深陷在一片苍绿之中,格外醒目,他们用大于九十度的深鞠躬向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仪式结束后,两位少年走在长长的祭奠队伍中,缓缓靠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面高3米、约200米长的弧形烈士英名墙。那是19万馀位志愿军烈士的名字,也是两位少年未曾听说过的伟大英烈。仪式结束后,他们主动提出想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墓碑。“我在香港也曾路过很多陵墓,但这次我真正走进烈士陵园,感受很不一样的。”姜霏梵皱眉思考,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语去形容这种感触。

  感谢烈士无私付出

  他们的精神会代代相传

  英烈魂归故里,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2014年至今,已有913位共9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在此。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两位少年在一座座墓碑前凝望、深鞠躬、轻轻放下手中的黄色菊花,慢慢退回到道上,他们小心翼翼,甚至怕发出一丝声响。“他们是我们从小就口耳相传的伟大英烈。”伫足在邱少云烈士墓碑前,曲木之懿不禁感慨,“感谢烈士前辈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付出,他们是真正的伟大英雄,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他们的精神和意志也会是我的精神指引,一定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日的祖国强大

  正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从16日在沈阳桃仙机场的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到17日烈士陵园的安葬仪式,香港学生的身影首次出现在这样的纪念活动中。“这一次来,我也代表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及更多的香港青少年,迎接英烈回家,为他们献上一朵花。”曲木之懿轻声说。

  两日来的行程,在少年稚嫩的内心激起了深沉的情感。在参加完16日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后,两位学生在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感慨地说:“看着一个个覆盖着鲜红国旗的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从战机中被运出,之后又被威严的解放军官兵迎入灵车,那一刻我们内心深刻体会到,我们现在能安稳的站在这里,正是烈士们保家卫国的结果,今日的祖国强大也正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曲木之懿更在16日当晚写下一首小诗《八月廿一.迎忠魂归故里》:

  “号鸣鼓响国歌颂,天泣雨洒暮友送。国富民强中华兴,薪火相传爱国情!”胸中的澎湃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出征地和战备大后方,数百万志愿军先辈从此出发、义无反顾踏上出国作战的征程。两位学生的老学长、香港培侨中学的20多名志愿军战士,也曾在70多年前,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慷慨激昂的奔赴前线。对此,姜霏梵的感触更深:“在这次临行前,我读到了很多培侨中学志愿军学长的珍贵史料,在这两天的仪式现场,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出席的志愿军老战士的战斗故事,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两日的仪式上,曾在2019年参加过驻港部队军训的姜霏梵始终保持着一种军人的笔挺,用自己的方式致敬英烈。

  我会用双眼双脚

  去感受丈量这片英雄地

  除了在两日的仪式现场,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两位少年也在行车沿途感受到厚重的家国情怀。从机场一路北上,所见的楼宇电子屏幕上都打出“英雄回家”的字样,甚至是出租车的液晶屏上也显示着“迎接忠魂归来”,种种细节无不震撼并感动着两位少年。这样的特别旅程与独特经历,引发两位还未出校门的香港学生的许多思考。

  “我感到这几年我们国家对铭记历史的相关纪念日和仪式活动做得很好,通过活动和老战士们的讲述让更多年轻人铭记历史、勿忘先辈,就像马上到来的‘九一八’,我也很期待能感受到这里铭记先烈的气氛。”

  姜霏梵告诉大公报记者,他打算继续留在这座城市,到处走走看看,用双眼、双脚去感受、丈量这片英雄的土地,去亲身体验这里朴素的家国情感。“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青少年参与到这样的仪式和活动中来,这不仅会让我们看到书本之外的历史,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