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妍之有理/我们的醒觉,还远远不够\屈颖妍

2022-10-30 04:23: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英国新首相苏纳克入主唐宁街十号,一段引人注意的视频立即广传天下,那就是印度裔的苏纳克在首相府门外点起了蜡烛。

  有网友打趣说,原来印度都有中国人的“新屋入伙拜四角”传统。

  苏纳克当然不是拜四角,而是庆祝印度的排灯节。排灯节是印度的大节日,要连续庆祝4天。相传天神下凡降魔,驱走妖魔后,与大地女神生了一个儿子Narakāsura,但Narakāsura却常常与邪恶为伍,还强迫凡间百姓不准点灯。应百姓所求,天神与Narakāsura展开一场正邪大战,最后Narakāsura战死,人民遂点灯庆祝。

  作为印度裔移民的第三代,苏纳克并没有忘记传统,他信奉的仍然是印度教。作为一个英国公民,如今更已统领英国这白人社会,但一到关节位,就会露出印度人的根。

  正如所有不喜欢做中国人、远走英国的香港揽炒分子,一到中秋,他们都想念月饼,一到大年初一,他们就会心思思想吃萝卜糕。民族的传统入了血,骗得了别人,骗不过自己。

  苏纳克拜相,印度总理莫迪立即在Twitter送上祝福,不过,他前脚说恭喜,后脚却在印度继续“去英国化”。

  印度中央邦宣布,自11月起,所有公立医学院都要采用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授课。据英国《卫报》报道,印度医科学校一直都是采用英语教学,但过去9个月,有近百名翻译员正努力将英语医学名词翻译为印地语,并即时修改课本,现在解剖学、病理学和生化学等科目的印地语教科书已翻译完毕并印好。

  报道指出,印度总理莫迪及其所属的印度人民党认为英语是“带有奴性思维的殖民遗留物”,医学院改用印地语教学,是要让那些未接受英语教育的穷孩子也有机会成为医生。

  莫迪的“去英国化”其实是有迹可寻的。今年9月8日,英女王离世那天,莫迪就在新德里著名的“印度门”举行了“国王大道”改名仪式,将这条标志性的“国王大道”(Rajpath)改名为“责任大道”(Kartavya Path),并将建国三杰之一的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的花岗石像竖立于此。

  莫迪在演说中表示,国王大道代表殖民时期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被奴役与压迫的象征。改名,是要推动去殖民化,易名“责任大道”,就是要提醒每日走过这条大道的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要对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

  过去,大英帝国以三大象征标志着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总督的羽饰、元帅的权杖、法官的假发,三者分别代表着政治、军事和法律。如今,这些象征已不复再现,连英语地位都渐渐被弱化了,印度人,已经在殖民者的阴影中醒觉过来。

  回看我们法院那些戴假发的法官和大状,原来未瞓醒还在做着英国梦的,是我们香港这些顶层精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