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调查:没有590万 不敢称中产 中产?更惨!

2022-11-11 04:24:33大公报 作者:许临、义昊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汇丰发表“2022新世代中产报告”,访问逾1000名20至64岁港人,个人流动资产平均拥有590万元,才称得上是中产一族。中产给人的印象是生活富足。不过,面对持续的疫情及经济不景气,不少中产慨叹收入大减,更忧虑成为失业大军,只好节衣缩食积谷防饥。有从事地产代理的中产人士坦言“做中产?仲惨(更惨)!”家庭福利少但交税重,楼市下跌生意难做,唯有咬紧牙关苦撑,目前只好期望经济尽快复常。

  粗略计算,中产一族如拥有590万元个人流动资产,即使没有工资收入,以每月开支5万至6万元计,亦能够支撑未来8年生活所需。不过,《大公报》访问多个行业的中产人士,发现因经济前景未明朗,日常生活也转变。如曾经被公认为“富贵”行业之一的证券业,永裕证券董事总经理谢明光表示,过去不少人认为证券业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但现时风光不再,不少券商计划卖盘,业界收入大跌。经济好景时,收入丰厚的证券人士喜欢定期换车、买名錶,身边有收藏限量版名錶的朋友,近两三年连“錶”字也没再提及。

  证券界由求富贵变求生存

  面对收入减少,只好减少支出,谢明光举例,若然每天开车上班,未计及停车场月费,单是每月油费、隧道费等支出至少8000至9000元,他透露有行家因而转买电动车,减省油费。

  谢明光又称,整个行业已由“求富贵”变为“求生存”,其实不只是证券业,做製衣行业的朋友生意也大受影响,不过近年由于疫情,大家尽量减少外出用膳或应酬,间接令支出减少,虽然近日特区政府逐渐开放防疫措施,但相信不少人仍然会继续“悭”。

  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兼高级投资分析师黄子燊表示:“股市去年开始由高位大跌之后,整个行业在转差,近期也听闻有环球资产管理公司把整个专门分析中国企业的团队裁掉。”

  高薪一族忧沦为失业大军

  黄子燊表示:“不少属中产阶级的打工仔,越来越担心裁员,已很少听到有朋友想换楼,只有一些朋友低价楼换低价楼,为求上班交通更方便,尽可能减少日常开支,而奢侈品更加甚少会购买。”

  从事地产代理生意的黄先生,2017年开始在尖沙咀专做“㓥房”租务,他说:“2019年修例风波令生意大跌,幸好自己有积蓄,算是一个典型中产,即使两三年没有收入也能维持生活,一直认为捱过困难时期,生意便会好转,后来社会确实回复正常,但又遇上疫情,生意至今仍未好转。”

  黄先生透露,很多“㓥房大王”近年也心灰意冷,变相更难取盘,生意更难做,有想过出售自住物业,但现时楼市差,卖楼不容易,除非大幅减价两至三成,但又怕卖楼后楼市反弹,现时的经济环境不知道能“撑”到什么时候。

  黄先生慨叹:“在香港做中产并非如外界眼中衣食无休,尤其经济逆境时,政府福利几乎无份,但照样交足税。一旦不幸失业或生意需要周转,更要卖自住物业套现,但资产太多又不符合申请公屋,最终需捱贵租才有瓦遮头,这几年看到身边不少中产也节衣缩食,只期望经济能够更快好转。”

  市民眼中的中产

  月入最少5万 裘先生:

  “香港生活消费水平高,若要达到中产阶级,月收入应多于5万元,且持有最少200万元流动资产,能维持家庭正常开支即为理想生活。至于房产并非中产阶级标配。”

  有楼生活无忧 马小姐:

  “590万元流动资金加手持物业称为中产合理。中产必须有楼,即使有590万元流动资金,仍然要上班下班,不算十分有钱。只要能满足生活所需,毋须为生活忧虑,便可称为中产。”

  有娱乐有积蓄 麦小姐:

  “香港楼价高企,不是所有人都买到楼,不认为中产阶层一定要有楼。只要可维持日常生活所需,有余钱娱乐及储蓄,且有六位数字积蓄,即使月入1万至2万亦可称为中产。”

  市况波动 投资组合增加现金

  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本港中产人士的投资取态也趋于审慎。汇丰的“2022新世代中产报告”指出,对财富管理持谨慎或非常谨慎态度的受访者趋增,由疫情前的30%,上升11个百分点至目前的41%。约60%受访者因为疫情期间收入不稳,其投资组合相比疫情前也持有更多现金。

  汇丰香港区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投资及财富管理部主管安博哲(Sami Abouzahr)表示,今年的投资环境困难,无论对专业投资者或散户均充满挑战,对投资者风险取态偏向保守不感意外。他留意到有部分投资者增持现金,并以“去杠杆”方式减低风险,惟亦有不少人新开设投资户口,相信投资者意识到不能只持有现金,多元资产配置亦颇为重要。

  报告指出,可投资资产达780万元或以上的高端投资者,其投资比例较高,组合较为多元化,当中持有基金及债券的比例较高。

  76%受访者:买楼最保值

  另一方面,76%受访者认为置业仍属保值选择,当中近40%受访者表示有兴趣于本地置业。另外,有28%受访者有兴趣于未来2至3年于海外置业,首选的置业地点包括英国(39%)、中国内地(38%)、加拿大(18%)、澳洲(15%)及美国(13%)。

  教育开支巨 子女留学需153万

  子女教育开支对中产阶级负担不轻,据汇丰的“2022新世代中产报告”调查显示,35%受访者有计划送子女到海外升学。受访中产父母为子女海外升学的花费平均约153万元,首选目的地为英国(约40%),其次为加拿大(约17%)及澳洲或新西兰(16%)。

  幼园学费加兴趣班 月超万元

  家长为了子女未来可谓用心良苦,在尖沙咀开设女士用品店的Karen表示,很多中产父母都想子女入读名校,由1岁开始安排子女报读著名的Play Group,每月学费要6000多元,升读幼稚园后,除基本学费外,还有钢琴、游泳、足球等各类兴趣班,每月开支1万元以上。

  不过,Karen坦言,近年收入大减下,应付子女教育开支感到很大压力。她平日爱在一些“妈妈群组”聊天,发现不少母亲也是同样情况,有部分更因入息大减或被裁员,忍痛放弃让子女入读名校。此外,疫情后不少妈妈找兼职,帮补家计。

  知多啲:中产定义多多

  所谓中产阶级,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即收入水平占当地中位数的75%至200%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当地住户入息中位数的50%至150%作为中产定义。

  议员吁弹性免税 减供养双亲压力

  多名立法会议员表示,本港社会福利政策主要面向基层家庭,对中产家庭的支援甚少。他们呼吁特区政府推出不同措施减轻中产家庭生活压力,并相信此举将推动社会向上流动。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珮帆指出,香港中产家庭生活压力很大,年轻中产有上不到楼又上不到位的压力;中年中产面对“上有老、下有少”的沉重生活压力;做生意的中产就面对经营越来越困难的压力,需要特区政府有短、中、长期的措施帮助。她呼吁特区政府引进富弹性供养父母免税制度,让子女可以摊分或获得多过一位长辈的供养免税额,并应考虑加入父母医疗开支扣税额、减免差饷和地租等,以减轻中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

  倡成立中产事务委员会

  自由党副主席、选委会界别立法会议员李镇强认为,本港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针对基层家庭,对于中产家庭的支持远远不够。他以住房为例,公屋住户经常享津贴或管理费减免等福利,其中一部分资金便来自中产交纳的税款。然而中产纳税人同样需要照顾小朋友、供楼等,生活压力大。他呼吁特区政府积极研究成立中产事务委员会,以照顾中产的利益和回应他们不同的诉求,令社会可以持续、稳定及和谐发展。

  选委会界别立法会议员洪雯呼吁特区政府从改善房屋结构及就业结构方面帮助中产。房屋方面,她认为应该建设更多中产所需房屋,当中产的选择足够多,一部分基层得到提升,往上流动成为中产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腾出公屋留给?房居民,鼓励更多的人向上流动。就业方面,她表示目前香港就业呈两极化,应发展多元产业,创造更多中产就业机会。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