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焦点新闻/西隧减价仍贵一倍 市民:恐难分流

2022-12-01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公报实测

  市民数十年来一直被塞车问题困扰,尤其是红隧等三条过海隧道。西隧专营权明年八月届满,政府借着即将收回西隧专营权的契机,将分阶段推行三隧分流方案,冀逐步改善过海隧道挤塞情况。

  政府计划实行“两步走”策略,首阶段调整私家车使用收费:西隧减15元(收60元)、红隧及东隧均加至30元,的士则划一收费25元;其后再实施分时段收费。有市民认为,西隧仍贵一倍,会继续使用红隧东隧,料难达分流效果,建议当局划一收费。\大公报记者 古倬勳、叶浩源(文) 突发组(图)

  立法会昨日公布“过海隧道的拟议收费方案”讨论文件,计划于明年八月收回西隧时实行“两步走”策略,首先西隧、红隧及东隧的私家车隧道费将由现时75元、20元及25元,调整至60元及均为30元(“六三三”);的士则划一收费25元。其后再于2024年实施“不同时段不同收费”。

  运输署:疫情下调整较温和

  运输署助理署长梁世豪接受《大公报》专访时透露,收费调整较温和的原因是希望让市民和驾驶人士先适应新收费模式,亦让署方有时间收纳反响和意见并作覆检。他说:“社会不同持份者普遍认同首先调整三隧收费的做法,但大多不希望是大幅度调整,以减低对公众的影响,特别在最近有公共交通工具先后拟加价,以及经济活动仍有待从疫情中恢复等的情况之下。”

  实测下班时段 仅西隧畅通

  大公报记者昨日下午5时至晚上7时下班的繁忙时段,驾车实测过海隧道挤塞实况,发现红隧及东隧均极为挤塞,西隧则行车畅顺。其中红隧九龙往港岛方向车龙排至距离收费亭约500米,管内行车维持在时速45公里;东隧港岛往九龙方向管内亦需慢驶,车速在初至中段维持在时速35至50公里,到后段临出隧道才恢复畅通;西隧虽然行车畅顺,惟受进入油尖旺区及红隧的车流倒灌影响,前往西隧的车辆被困在尖沙咀附近慢驶,原本15分锺车程延长至30分锺。

  有市民对政府的收费调整有所保留,建议应划一三隧收费。私家车司机梁先生说:“如果赶时间根本冇得拣,也不会在意畀更多钱经西隧过海,除非西隧收费更平,否则经红隧或东隧都係一样塞车。”

  无再提出“挤塞徵费”一词

  梁世豪解释,过去十年本港过海的私家车数目由五成增至六成,繁忙时段的整体车流量已超过三隧容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除了于去年加私家车首次登记税15%及牌费三成,亦提出改善三隧挤塞问题的主要政策目标,包括理顺过海交通流量,并善用三条过海隧道的容车量,以及改变以私家车过海驾驶人士的出行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件已弃用今年六月提出时所用的“挤塞徵费”一词,此前一直被各界批评名字较为负面。

  另外,由于不同时段不同收费需倚赖“不停车缴费系统”,当局早前以“易通行(HKeToll)”命名此服务,即遥距以电子方式缴付隧道费。梁世豪又透露,该系统将于今年年底率先在尖山隧道推行,期望明年应用在所有政府隧道。对于一直有传会减巴士隧道费,以及调整其他商用车辆等的收费,今次则未有消息,梁世豪表示计划这类车辆会在2024年8月实施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时一并作出改动,调整模式可能与私家车类似。

  相关方案将于下周二(6日)交立法会讨论,若成功获支持,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展开法例修订,并于收回西隧经营权后实施新收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