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大成功研发只需“眼底相”即可准确侦测阿兹海默症的人工智能系统。
【大公报讯】记者张凯晴报道:据统计,香港每十名70岁或以上长者便有一位患认知障碍症,而其中逾半患者属阿兹海默症(AD,俗称老年痴呆症)。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昨日公布,研发全球首个只需分析“眼底相”(视网膜图像)便能侦测AD患者的人工智能系统,准确度逾80%。现场有患者说明拍“眼底相”的感受,形容是很方便。
AD是指患者脑内过度积聚β-类淀粉状蛋白及神经纤维缠结等不正常的物质,而引致认知能力退化。现场的AD患者陈太的丈夫陈生,说起自己太太的故事。陈先生说:“一开始是发现她在说话时变慢了,而她已打了十多年太极了,不过有些动作的先后次序乱了。”
据悉,陈太近年面对细仔移民及退休等生活转变,加上新冠病毒令大家都减少出行,令陈太减少了运动及社交活动的机会。陈太努力思考用字去形容自己的情况,指自己“本身有耳鸣,因此一开始出现‘听嘢’问题并不知道与脑部有关。”而陈生补充,太太当时更出现情绪低落、少胃口、记性差等问题,一开始他们先去找心理专家,再被转介至脑科。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临床专业顾问区颕芝表示,中年人及长者有记忆力衰退非常普遍,亦常被认为是罹患AD的征兆。而现时侦测淀粉状蛋白的方法,例如正电子脑扫描或通过腰椎穿刺提取脑脊液等,仍不普及或具入侵性。
分析过程只需1至2分锺
中大医学院为此率领来自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的多间医疗中心及院校去研发有关系统。陈太分享照眼底相的经历,她说“要先滴眼药水,然后拍照,很快的,最多是拍得不好要重拍,还有其他检查动作。”陈生希望有关科技可普及,令社区更多人士受惠可及早治疗,以免出现陈太的情况。
至于“眼底相”与AD检测的关系,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兼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谭智勇解释:“视网膜一向被视为大脑的延伸,两者在胚胎学、生物特征和结构上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影响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亦会影响眼底。”
团队利用近13000张来自648名阿兹海默症患者和3240名认知功能正常人士的“眼底相”,用于研发和测试新系统。据中大团队表示,分析只需2至4张眼底相就可以,过程只需1至2分锺。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副教授张艳蕾表示,研究已于国际期刊《刺针》旗下的《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发表,预期将在一年时间内有相关系统的实物出现。而预期价钱方面,建议参考目前在眼科专科拍眼底相,约为800元。
中大周佩芳认知障碍预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指,新系统不仅可于诊所协助诊断,更可进行社区筛查,以及早找出隐藏的AD高危个案,尽早提供各种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