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塑胶解析危害篇/吸附各种污染物 微塑胶易生剧毒

2022-12-20 04:23: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梁士贤教授(中)表示,微塑胶作为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载体”,可以将污染物中常见的、无害的三价铬离子,转化为有害的六价铬离子,实验证明大大增加藻类的死亡率。

  据今年3月的英国《卫报》报道,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微塑胶;同年4月,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肺部发现微塑胶,反映微塑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愈来愈大。然而,另一方面,微塑胶带来的确切危害,即使在学界仍处于一知半解阶段。有本港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亦首次证明了各种环境污染物会在微塑胶表面上并存,形成毒性强烈的复合物。

  该研究负责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梁士贤教授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微塑胶作为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载体”,可以把污染物中常见的、无害的三价铬离子,转化为有害的六价铬离子,实验证明会大大增加藻类的死亡率。“我们现正利用人类细胞做实验,希望尽快了解微塑胶对人类的具体危害。”

  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文) 蔡文豪(图)

  据梁教授介绍,研究小组首先比较微塑胶在单一化学品和混合化学品中对不同有机紫外线过滤剂的吸附能力。“紫外线过滤剂主要来自人们常用的太阳油。市面上的太阳油含有不少化学成分,这些是海域污染物的来源之一。”

  老化微塑胶聚合更多污染物

  研究结果显示,化学混合物中的微塑胶对特定紫外线过滤剂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单一化学物质。

  而初始微塑胶、老化的微塑胶和被微生物降解过的微塑胶,与紫外线过滤剂的相互作用亦不同。梁士贤教授说,老化过程改变了微塑胶的特性,从而影响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明,经紫外线老化后的微塑胶降低了其对疏水性紫外线过滤剂的吸附能力,但同时提升了其对亲水性紫外线过滤剂,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升幅可达几倍到几十倍。

  “微塑胶老化主要是靠太阳辐射,也就是紫外线。在自然环境下,要达到明显的老化效果,需要至少几年时间。我们在做模拟实验时,是用更强的紫外线将其老化,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梁士贤续解释,微塑胶要被微生物降解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其研究团队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模拟出微生物蚕食微塑胶后的微塑胶状态。

  “当微塑胶吸附了很多污染物的时候,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毒性物质。”梁士贤介绍,当微塑胶和污染物、重金属混合的时候,微塑胶便可以改变这些污染物的形态,其中一个是次最大的发现,就是混合物中的一种重金属铬(Cr),会由无害的三价铬(Cr (Ⅲ))转化为有害的六价铬(Cr (Ⅵ))。

  梁士贤解释,环境中的重金属铬离子能够与具有特殊结构的紫外线过滤剂螯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金属──有机(三价铬─紫外线过滤剂)复合物。相对于铬(Ⅲ)离子,微塑胶对三价铬─紫外线过滤剂复合物有较强的吸附亲和力,从而令其表面积累更多铬相关的污染物。由于微塑胶表面可以产生多种的活性氧物质,研究小组从研究中发现,微塑胶可以转化其吸附复合物当中重金属铬的化学形态,即由相对无害的铬(Ⅲ)─有机复合物转化为具有强烈毒性的铬(Ⅵ)氧化态。

  误食六价铬  严重可致死

  六价铬(Cr (Ⅵ))是已知的致癌物,人类接触六价铬可引发铬性皮炎及湿疹,误食入六价铬化合物可引起口腔黏膜增厚,水肿形成黄色痂皮,反胃呕吐等,严重甚至导致死亡。故人类若接触到含六价铬的微塑胶混合物,其后果非常严重。

  梁教授研究团队亦从科学层面上证明,六价铬能够抑制藻类生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团队通过“三价铬 + 紫外线过滤剂”,“微塑胶 + 三价铬”和“微塑胶 + 三价铬 + 紫外线过滤剂”(最后一个实验组能产生六价铬)的对照实验发现,只有“微塑胶 + 三价铬 + 紫外线过滤剂”的实验组会抑制藻类的生长,当中最抑制藻类生长的实验组,“微塑胶 + 三价铬 + 紫外线过滤剂(BP-2)”的藻类生长量仅约为正常生长情况下的85%。

  研究结果显示,微塑胶并非只是作为污染物载体,微塑胶甚至可以转化其吸附化学物质的形态,从而加剧了微塑胶与其吸附污染物的复合毒性。

  梁教授认为,如果不采取环保措施,微塑胶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三年来的疫情,令到人类用完即弃的塑料数量暴增。”他透露,团队目前已经展开微塑胶对人类细胞、动物体内影响的课题研究,即尽快了解微塑胶对人类的具体危害。

  编者按

  新冠疫情下,一次性餐具、口罩、防护衣、快测棒等成为日常用品,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环境灾难。专家表示,近年大量使用的这些物品,都会以微塑胶的形态污染海洋,在生物链作用下,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香港立法会近五年来多次向政府提出与微塑胶监管相关的议案,惟政府至今仍未推出与微塑胶监管直接相关的法例。

  《大公报》记者采访多间本地大学教授,获悉本港在处理微塑胶方面有不少最新科研成果,借此向读者介绍微塑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希望引起政府和市民对这个环保炸弹的关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