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渔业大转型2/拓展远洋捕捞港渔业新契机

2022-12-20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渔民去年组成小型船队,远赴中东阿曼海域捕捞,渔获丰盛。

  据联合国上月15日宣布,全球人口已突破80亿,并预计2050年将增至97亿,至本世纪80年代将达到104亿的峰值。世界人口不断膨胀,人类日益面临食物、水源短缺等的大挑战。面对近年海洋资源不断萎缩,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积极拓展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并推出多项惠港惠渔的政策、措施。香港渔业要摆脱困境,转型升级,组船队走更远,捉紧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黄山(图、文)

  从事渔业40多年的香港渔民团体联会主席张少强,见证了渔业由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香港渔业的实力好强,上世纪60、70年代,渔业占本港的生产总值好高,渔获经常出口到欧美、日本,在80年代最风光、蓬勃时,大量空运远销到日本,我都空运过不少这类的飞机鱼、飞机虾。不过,现在的日本渔业不但自己生产,还不断向外输出产品;反观现在的香港已完全失去了这个能力。”张少强感慨地向大公报记者说道。

  建产业链 不再单打独斗

  他认为香港渔业转型面临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如何由传统个体经营为主,转变成公司化集体化经营,并建立完善的由生产直到市民食用的产业链,“渔业对本港来讲是最强,亦是最弱,最强的是渔民的海洋知识、捕捞能力最强;最弱是一直以个体经营,单打独斗,无群体、无任何团结的方向,变成力量薄弱,难以与周边的地区或国家相比,如何调整整个产业非常重要。”

  此外,本港的渔民视野不够,除了生产外,渔民在收购、销售、加工、零售等方面未能形成产业链,只得捕捞生产这一环。反观世界渔业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在生产、收购、销售、加工、深加工、零售、批发,直到餐桌供市民食用,环环相扣,产业链非常完整。

  创新科技发展海洋养殖

  97年回归,前港英政府对渔业只监管而放任不理。回归后,政府虽有关注,但未意识到该如何发展,在别人超过香港并不断进步下,业界错过了转型良机,受海洋资源萎缩及疫情打击,陷入困境。

  张表示业界要追落后,渔民也要先做好自己,“你要人哋支持你,首先自己都要努力,不能再像以前单打独斗,一段段地去做。”他希望用国家的惠港惠渔的好政策好措施,在政府及工商界的共同携手扶持和推动下,把产业推向前发展。

  未来的出路和重点,应是海洋养殖、远洋捕捞和休闲渔业,多管齐下,综合发展。张少强表示,贴近海洋的养殖模式现时在全世界的渔业中,占了70%的产值。香港要把养殖业做大,做到既可养活渔民,供应社会,又贴近野生海鱼的品质,“就要改变现有传统的养殖模式,结合创新科技,发展崭新的海洋养殖。”

  盼疫后再带队考察

  当中的远洋捕捞,亦是业界的发展方向。由于过洋性捕捞要取得他国的捕捞权才能作业,手续繁复,航程远,涉及到渔船的维修保养和渔获销售等诸多问题,当中离不开政府和国家的支持。

  为寻找出路,去年张少强的团体在政府支持下组成小型船队,远航到渔业资源丰富的中东阿曼(阿拉伯半岛海域),进行过洋性捕捞,为只局限在南海捕捞的业界迈出重要一步,“当中确是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我好开心讲,情况和成绩都好理想,遇困难就要努力去解决。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业界可以走得更远。”张少强希望疫情缓和后,可以带领有志远洋作业的渔民再去考察,“转变对业界而言是会有痛苦的,亦是最困难、最辛苦的,大家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才有希望会做得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