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焦点新闻/高血压 糖尿病 睇私医将获资助

2022-12-20 04:24: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政府昨日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糖尿或高血压患者获资助到私家诊所覆诊,纾缓公立医院压力。

  预防胜于治疗!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蓝图》),希望从预防入手,减轻公营医疗系统负担,最快明年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资助市民筛查及管理高血压及糖尿病,并透过地区康健中心协助改善生活习惯,有需要才转介到公立医院或专科。

  医务卫生局强调,计划并非“分走”公营医院的患者,而是希望做到未病先防,重申公营医疗系统仍是“安全网”,照顾弱势社群医疗需要。\大公报记者 锺佩欣 赖振雄

  政府估计到2036年,65岁或以上长者占人口逾三成,慢性病患者亦会有300万人,即是每三人就有一个有慢性病。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现时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专科服务占总医疗开支超过80%,基层医疗则不足两成。若慢性疾病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病情恶化,甚至引起并发症,公营医院会不胜负荷,专科门诊轮候时间更会持续上升,“我们必须作出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止‘长啲命’、更要‘迟啲病’。”

  “慢性病共治计划”明年推

  《蓝图》提出五大改革方向,其中一项措施是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计划”,资助市民接受诊断和管理糖尿病、高血压等目标慢性疾病,并鼓励市民经家庭医生监察和控制病情。

  政府计划明年第二或第三季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计划”,首阶段会先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试点,45岁以上、有肥胖问题等高危人士可到地区康健中心成为会员,检查是否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风险,若识别风险因素,市民可自行到《基层医疗名册》寻找及配对家庭医生,便可取得政府资助治理慢性病,有需要亦可被转介至其他专科医生作治疗。

  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指出,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中约50%为隐性,每三名患者中就有一个患有并发症,若及早治疗,可避免出现并发症,减少医疗负担。李夏茵强调,“慢性病共同治理计划”并非想分走公营医院的病人,而是针对潜在风险人群,达到及早预防的效果,减轻本港医疗压力,“计划主要是截住十年后冲入急症室的病人”。

  李夏茵强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是服务全港700万居民,并非仅照顾长者等弱势群体,“小病”可在社区透过家庭医生可以直接跟进病情,不用经常出入医院,但强调“公营医疗系统仍是居民的安全网”。

  长期病患:担心资助不足

  政府亦鼓励将长者医疗券用于预防疾病。李夏茵表示,措施包括长者要使用至少1000元医疗券于预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用途后,施政报告提出增添的500元才会自动发放到户口。

  市民对于《蓝图》各有关注点。40岁的娟姐,胃部有小毛病要定期覆诊,她表示,最近有两位朋友因病离世,《蓝图》提出的地区康健中心,有助及早预防疾病,但她关注,康健中心的方便程度,是否在居住地区的附近,以及预约是否容易。

  至于长期病患者方面,根据《蓝图》的安排,可待病情稳定后,安排家庭医生继续监察和跟进。66岁的吕先生,患有大肠癌和前列腺病,要定期覆诊,吕太则患有肾病,要每日在家“洗肚”(腹膜透析),吕太因同时有“三高问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每日也要吃超过20粒药。吕先生关注,《蓝图》推出后,涉及慢性疾病,能否提供资助,“不用全额,一半也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