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护理员之苦2/保健员难招新血 院舍“以老护老”

2022-12-22 04:23: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配药、取药、替院友量度、记录及报告健康情况……保健员的工作贯穿院舍各方面的运作;一般市民眼中,保健员的第一印象是“厌恶性工作”,工时长、福利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等,导致难以吸引新人入行,多数护理员年纪较大,形成“以老护老”的局面。

  有保健员期望,年轻人可视该行业为阶梯,再进一步进修成为护士;也有安老业界人士指出,其实业界有良好的晋升机制,重点是有上进心、肯学肯做,强调“做多几年,能够有较好的生活保障”。\大公报记者 邵颖(文、图)

  “我已经有长远计划,之后会修读登记护士课程,不会继续做保健员。”29岁的黄家豪正就读社会福利署的“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启航计划),并在位于土瓜湾的晓光护老中心担任保健员,他打算明年毕业后,修读登记护士课程,而非留任保健员。

  年轻人当跳板 长远转做护士

  黄家豪表示,本港人口老龄化严重,看好安老业的发展,并打算长期加入安老业。但保健员一职工时相对长、缺乏晋升空间,他以自己工作的护老中心为例,员工平均年龄60岁左右,再转职其他行业的难度较高,年轻人就算愿意入行,多数借此作为“跳板”。

  “每天的返工时间要11个小时,加上交通时间,基本用了12个小时,没有时间照顾小朋友。”同样现年29岁、经“启航计划”于院舍任职保健员的区美玲表示,入行是因为这份工作够稳定,但转职到工时相对短、人工高的护士,才是她的最终目标。

  育有一名四岁孩子的区美玲坦言,由于返工时间过长,少了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虽然现在家人身体健康,可以帮忙照顾小朋友,但同样有担忧,“随着家人年龄渐长,可能没有精力帮忙照顾小朋友,长远唯有修读护士,才能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

  香港买位安老服务议会主席谢伟鸿坦言,安老业界的人手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年轻员工比例更只有约10%,由于院舍的特殊环境,加上疫情下的各项限制,离职人数亦有上升。他认为,年轻的保健员以晋升至护士为目标并无问题,属正常的晋升阶梯,但问题在于,现时的年轻员工主要都是经由“启航计划”等政府培训计划加入院舍,相关计划并不一定每年也有足够的入学人数,退学率同样不低,因此会出现人手“只出不进”,无新人补充的情况。

  社署回复《大公报》查询,自2015年7月推出的“启航计划”,首五个年度共招收1158名学员,当中603名学员毕业并完成两年制兼读文凭课程。根据471名学员在毕业后提供的资料,242名毕业生任职保健员。

  培训课程学员 大多超过45岁

  开办有医护相关培训课程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港专)回复《大公报》查询时表示,相关医护培训课程的学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处于20至45岁的学生占比33%,有学员因为合约期满或是工时过长等原因转行。

  有关大众对于安老业界人工低、晋升少的印象,谢伟鸿坦言,安老业的人工确实较其他行业为低,但业界其实有较完善的晋升体系,而且工作压力仍然低于在医院从事相关类似工作。

  “护理员、保健员通过进修后,可晋升至护士,亦有机会转向行政发展,工作五年后,一般都可以达到不错的生活水平。”谢伟鸿举例,认识的几位院舍主管,也是由护理员开始再晋升,期望年轻人可见到行业前景,“我一直深信,如果持续有年轻人加入,安老业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