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金冬雁教授(小图)认为现时通关方案已平衡两地交流及防疫的需要,两地民众往来不会增加疫情风险。\资料图片
两地有望于1月8日实施首阶段通关,市民新春团圆梦成真!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昨日接受《大公报》专访强调,社会需要复常,现时的通关方案已平衡两地交流及防疫的需要,两地民众往来不会影响疫情和增加风险。
他又指出,现时新冠病毒已成风土病,“市民应以平常心去面对,它(病毒)并非最初那样可怕。”\大公报记者 余 风
金冬雁表示,尊重科学及专家,以证据为本去制定防疫措施,便可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稳控疫情的效果。他希望港人在2023年复常的道路上走得更好,继续联通国际与内地。
“新冠疫情为百年一遇,首次近距离看见人类与冠状病毒的博弈。”金冬雁说,今次是全球性的冠状病毒大流行,与之前流感或其他冠状病毒引起的大流行近似,而这三年来经过多个回合,“关关难过关关过”,最后本港可以走到复常阶段。
金冬雁说,疫情中可看到内地与本港有一些相互学习借镜的地方,当DELTA肆虐时,本港学习内地动态清零;到Omicron成为主流,去年二月至四月第五波出现大规模爆发时,本港秉持科学及精准防疫的观念,专家及特区政府集思广益,以及在中央专家组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香港的疫情经历“海啸式大流行”后实现稳控疫情的目标。香港防疫进入新阶段,累积不少经验,及后反馈给国家。
致病性已显著下降
“我们只要坚持科学防疫,坚持精准防疫,到最后亦可给大家一个好好的参考。”金冬雁坦言,经过此次疫情,很多事情需要总结及思考。香港率先坚持抗疫检测,但后来特区政府放弃大规模检测,反而让社会渐渐走入复常阶段。他又举例,本港居家隔离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及后内地亦吸收作为防疫的方针。他指出,“香港是冠状病毒及公共卫生研究重镇,集中了多方面的专家,均是世界级,是香港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希望社会各界让专家发挥所长。
“其致病性已显著下降,当然它仍有传染性,也有不完全的免疫逃逸能力。”金冬雁说,去年二至四月,本港经历如其他国家一样的病毒大流行;去年五月至今,疫情属于平稳,重症及死亡率已降低,但仍存隐忧,一老一幼接种仍不足够,特别是80岁以上仍有11万人是“零针者”。虽然现时社区中有不少人受感染,但已有混合型的群体免疫力,“只要坚持去做,新冠病毒已进入风土化的流行,它虽然会长存于社区,但已不会影响社会。”他分析,内地不久之后会进入复常阶段。
要接受它是一种常见病
金冬雁指出,现时仍要重视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幸而本港已搭建接种疫苗增免疫力、处方口服抗病毒药物及保护医疗机构的三条坚实防疫防线,早前在长者抗原检测出现阳性即处方口服抗病毒药物,大减重症及死亡率。
疫情进入平稳期,两地通关在望,金冬雁表示,现时的方案已平衡两地交流及防疫的需要,民众往来不会影响疫情。由于新冠病毒已成风土病,他呼吁市民以“平常心”面对,“要复常,就要以正确观念去面对新冠疫情,我们没有低估其危害性,但它确实远非如最初般可怕,要接受未来它是一种常见风土病。”他重申,本港有良好的医疗网,透过指定诊所跟进新冠患者,需要时再送到公立医院,或可经指定私家医生派发抗病毒药物,相信已经筑起很好的防疫屏障,未来通过自然感染和接种二价疫苗补充大家的混合型群体免疫力,即使面对各种新冠病毒变种也能具备足够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