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人物故事/一生乐天 114岁女人瑞走了!

2023-01-03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陈婆婆众多子女中,只有冯女士(图)相伴照顾终老。右图:“超级人瑞”陈婆婆昨日在葵芳邨葵爱楼家中晕倒,送往抢救后不治。下图:陈婆婆寓所的通道旁摆放有轮椅等个人物品。

  清朝末年出生的“超级人瑞”陈婆婆,昨日在本港家中离世,享寿114岁!

  陈婆婆在葵涌公屋住所内晕倒,由女儿冯女士发现报警,惜陈婆婆在送院抢救后回天乏术。冯女士对大公报记者表示,母亲长寿秘诀是乐天生活,不拣饮择食,而她自己曾任职助护,懂得照顾长者。左邻右里均赞冯女士性格随和乐观:“同一般照顾老人家变得抑郁好唔同,佢好乐观,见亲佢都係笑面”。

  社福界议员指出,子女照顾父母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照顾者的压力会视乎经济条件、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身体状态有关。\大公报记者 周扬、卢刚昌(文、图)

  昨晨(2日)上午近8时,陈婆婆在葵芳邨葵爱楼内晕倒,其同住女儿冯女士见状按平安锺报警求助,救护员到场,陈婆婆已陷入昏迷,及后送往仁济医院,经抢救证实不治。警方调查陈婆婆个人资料后,发现她于1909年出生,享寿114岁,初步相信事件没有可疑。

  昨下午3时许,大公报记者赶到陈婆婆的葵爱楼住所,其大门敞开,屋内物品摆放较凌乱,通道旁亦摆放轮椅等个人物品,而冯女士最初婉拒访问,但记者锲而不舍,在门外静候至晚上近7时,当冯女士离开住所时,记者即上前再度访问,是次冯女士被记者的诚意打动,从她口中得知陈婆婆的人生阅历丰富,可谓见证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清朝年代、在港出生的陈婆婆,年轻时居住在艇上,经历过战争,她忆述亡母曾乐天面对战乱:“佢话飞机(日军)成日跌弹(炸弹),揼中死鬼咗,无揼中就死唔去”。

  陈婆婆其后转居于上海街一带,直至1967年在葵涌七层大厦上楼,及后因迁拆搬至葵芳邨。陈婆婆共有五子女,其中大女、二女及三女殁于年幼,五子则胎死腹中,只剩四女冯女士与陈婆婆相依为命,感情极度深厚。

  76岁的冯女士回忆其母一生:“妈妈的长寿秘诀是乐天生活,很喜欢食鱼,但不拣饮择食。我3岁时爸爸病逝,13岁去製衣工厂做非法童工养母亲,其后转去医院工作,结婚后诞下一子,儿子升中后转交妈妈照顾,我重返葛量洪医院任职健康服务助理”。

  冯女士说:“我同妈妈讲,你帮我凑大个仔,到我退休时候服侍返你。我无送阿妈入老人院,佢咁长命,因为无忧无愁,乜都唔使谂,佢好处是唔怕蚀底,有饭就食,有孙就凑,廿几年前仲行得会去老人中心玩,到佢要卧床,有个识得照顾佢嘅女,餵饭、换片。”

  懂得照顾长期卧床母亲的冯女士说母亲没有长期病患,少食多餐,她忆述母亲生前脚痛陪母到医院求诊,医生总是笑笑口:“医生见到佢好开心,话你副‘机器’百几年喇,开啲药畀你啦”。冯女士遗传母亲的开朗基因轻松面对母亲离世,她说昨早发现她心跳减慢,遂经平安锺转驳召唤救护车送往仁济医院,其后送院证实不治。

  葵爱楼同层邻居霍女士透露,陈婆婆一家三口住在上址十年,包括百岁陈婆婆、76岁冯女士及其子,长期卧床的婆婆甚少出门,若要外出均由冯女士推其坐轮椅进出,“有见面点头打招呼,佢(冯女士)个人性格随和乐观,我好欣赏佢,妈妈咁大年纪,佢又可以唔介意照顾佢同佢冲凉,同一般照顾老人家抑郁好唔同,佢好乐观,见面佢都係笑面,好好笑容。”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狄志远表示,子女照顾父母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照顾者的压力会视乎经济条件、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身体状态,“若物质条件稍逊,而子女性格乐观,又能适应照顾者角色转变,会是一个好例子,我相信与被照顾者长寿与健康、情绪等因素有关。”

  香港消防处救护员会主席吴伟强表示,救护员接报后,在赶抵现场前,会与报案人保持通话,了解事主身体状况,若情况较危急,亦会远程指导家属为事主进行基础急救技巧,包括心肺复苏法,为救护员到场争取更多时间。他续指急救不会只考虑单一因素,年龄只是其中一环,反而不同的身体状态会有不同的急救程序,如血糖低打糖水、血糖高打盐水等,救护员要视乎当时情况作出判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