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惠州的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成绩理想,鱼类成活率高,为港澳渔民转型深海养殖提供了新机遇。
渔业曾是香港的第一产业和主要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盛期,本港有渔船逾万艘,渔民及水上生活的人口近10万。近年行业式微,从事渔业的人越来越少,上一辈渔民普遍不想子女重操父业,出现青黄不接。有学者指出,现时渔民普遍已近花甲,如再无年轻新血加入,相信不到十年,香港便没有渔民。
有立法会议员指出,政府要调整渔业制度,增加培训教育,推动成立行业协会,改变行业人士与政府间的结构,引导业界向深海科学养殖和休闲渔业发展,建立行业前景,吸引青年入行。只要善用海洋资源,现代渔夫大有作为。\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图、文)
如何将家庭式捕捞为主的香港渔业,提升成有利可图的行业吸引年轻人加入?面对本港渔业青黄不接,身兼“渔业提升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的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指出,“过度捕捞不止是香港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海洋资源严重衰退,长期靠捕捞支撑的渔业,只会面临着鱼越捕越细、越来越少,渔民越捕越穷的困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6月公布的资料,过去十多年来,全球渔业产量和销售价值,出现由野生捕捞渐转向水产养殖为主的过渡。2020年全球水生动物总产量中捕捞渔业占9000万吨(51%),水产养殖占8800万吨(49%)。全球销售总价值中捕捞渔业占1410亿美元(34.7%),水产养殖占2650亿美元(65.3%)。两者相较,水产养殖比捕捞产量低2%,但产值却高出近一倍。
养珍珠养龙虾 打造品牌
梁美仪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推进“蓝色转型”,并预计未来十年水产养殖不断增长,至2027年产量将突破1亿吨。
现时本港街市的水产,七成以上都是养殖生产。过去40年,水产业在挪威、日本、韩国、中国等地迅速地向高科技发展。在欧洲、日本和国内的水产养殖系统十分先进,有些已是全自动化,由电脑操控,他们以科学养殖、研究为本,集约化大规模发展深海养殖,政府不但投入大量资源去支持水产养殖研究,又透过大学去培育水产养殖专才。
反观本港,捕捞及海水养殖业虽曾有过辉煌,惟近年行业式微,香港的渔排和40多年前几乎一样,没有明显进步。部分原因可能是渔民们年龄大,教育水平较低,无活力、无能力、无信心引入新设备和技术。
在工作辛苦、收入不稳,无前景下,渔民们普遍都不想子女入行接班,“本港作业渔民平均年龄近60岁,如没有生力军加盟,相信不出10年,香港便没有渔民了”。
行业虽不景,不过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这行,当中有人养珍珠、养澳洲龙虾、养海鱼等,成功打造本地品牌,有的产品更销到超市,“有电视台化妆师转做鱼排养殖结合休闲渔业,成功转型,吸引不少人想跟风,并认为做现代渔夫好潮、好型,这些都是养殖成功的好例子”。
放宽渔排牌照 吸引“接班人”
梁认为,要吸引青年入行,先要将门槛降低,好似推广水耕菜一样,将入行成本降低,吸引年轻人成行成市入行。政府是否可放宽渔排持牌准则,可租予年轻人,又或与持牌人合伙经营,令想入行的年轻人一尝渔夫滋味,成功则彼此分享利益,失败可分散风险,“点解不给年轻人去试?这要比现时渔排十排九空要好。”
除了发展高品质和高科技的水产养殖外,发展休闲渔业亦是未来转型和吸引年轻人的方向。梁以美国为例,休闲海钓10万磅鱼,能创造210个职位,但常规捕捞仅能创造4.5个职位。
梁美仪表示,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将在香港东部的大鹏湾及南部的蒲台等四个深水区尝试外海养殖,国家亦推出多项惠港惠渔政策,并在惠州设立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产业园。他相信在政府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下,行业回春指日可待。
香港三面环海,得天独厚,现在万事俱备,只欠年轻生力军,梁相信有眼光、有理想、有胆量及有能力的年轻“水产养殖专才 ”,必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