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两地政府扶持 渔民世家感恩

2023-01-05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叉叔说内湾养殖前景不佳,应向深海养殖方面发展。

  居住大屿山大澳的七十多岁叉叔,是土生土长的渔民世家。十三、四岁已随父、兄出海打鱼,足迹遍及海南岛和浙江东海的渔场。

  大澳是历史悠久的渔村,位处珠江出海口的鹹、淡水交界,渔获丰富,有不同鱼类的讯期。当中的黄唇鱼(又叫大澳鱼)最出名,鱼膘是名贵的花胶,每年农历年底至清明是捕捞的黄金季节。

  过度捕捞 水产枯竭

  “以前大澳有好多黄花、曹白,特别在我父亲的年代,盛产黄唇、黄花鱼、牙带、红衫鱼、马鲛鱼、马头鱼等。3、40年前,每到汛期,来自日本、台湾的收鱼船,就会不停地将我哋捕到的渔获,不分品种贵贱全部买下,一箩箩运返当地,生意非常好。”

  后来,渔获外销渐走下坡,适逢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起飞,需求旺盛,渔获不愁销路,“佢哋乜都要,只要有鱼就收。”

  不过,自从渔船拖网加大推力捕捞,甚至用声呐探测围捕鱼群,海中水产逐渐枯竭,有见及此,二十年多前,叉叔从打鱼“转跑道”,到珠海的桂山岛做渔排养殖,好景时每年都有数十万收成。他十年前半退休,过上半渔猎生活。

  叉叔感恩香港回归后,中央和特区政府对渔民的扶持,数度救助渔民于危难中,“十几年前环境转差时,内地政府推出燃油补助,大推力拖网船仅油价,一年就有好几十万元的补助。”

  之后,政府禁本港拖网捕捞,更换渔船牌照时,又残又旧的虾艇都可补3百多万元,再换发新牌,让渔民再谋生路,“这二十多年来,两地政府真是救返好多渔民。”

  “以前是以船为家,风里来浪里去,担心打风落雨,现在个个可上楼(公屋),佢哋(黄丝)仲成日攻击话政府唔好,完全不了解过去。这几十年我哋生活个个都好好,同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 大公报记者黄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