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走过疫情[2]/“疫”流而上 坚强爸:转跑道再起步!

2023-01-08 04:23: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跨境司机辉哥相信旅客在通关后可逐步增加,他对行业前景充满期盼。\大公报记者伍轩沛摄

  三年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有人暂时离开自己定立的人生跑道,等待再战之日;有人选择中途离场,寻找再起步的机会。

  面对行业步入冰封,有正准备走向事业上升期的跨境司机,为求生存而卖车,转行“揸绿Van”;有曾希望以教授游泳作终生事业的游泳教练,忍痛离开水线,转到餐饮业希望找到生机。一场疫情,两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坚强爸爸,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跨境巴老板盼东山再起

  辉哥年近60岁,曾是管理三辆旅游巴的跨境司机,一辆自己驾驶,其余两辆租出去。每日来往于出入境口岸之间,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每月收入三万元,养妻活儿,勉强足够。多年来吃苦耐劳,存下一些积蓄,他再供两辆旅游巴,与友人成立一间小公司,经营跨境巴士、旅行社合作接送旅客的生意。

  贱卖两旅巴

  “想办法赚钱,晚晚失眠!”

  事业渐有成,却被疫情击倒。2020年开始封关,跨境司机首当其冲,辉哥初时以为疫情很快过去,没找其他工作,靠积蓄度日,但九个月过去,积蓄渐见底,“通关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就真的开始慌了。”无力供款,辉哥只好把两辆旅游巴减价出售,只保留一辆车租给本地司机做本地游。

  儿子仍在读小学,全家要靠辉哥供养,“为了想办法赚钱养家,几乎晚晚失眠,掉了很多头发”,他最后转职专线小巴(绿Van)车长,“自己揸开跨境车,反而不熟香港道路,开专线比较合适。”“揸绿Van”一年半,辉哥觉得,跨境司机这行业在疫下像是消失了,以往每天收到很多业内消息,行家不时“交换情报”,但疫情下,消息不再出现,行家也陆续转行,有人驾校巴,有人驾泥头车,“一样辛苦,赚的还更多,很多人习惯了就不回头。”

  绿Van车长月入一万多元,与昔日月入三万元不可同日而言。两地恢复通关,辉哥充满期盼,深信香港作为东方之珠,内地又多姿多彩,只要通关,旅游业即使不会马上恢复全盛时期,也肯定能让他养活一家。

  不过,不少旅游巴日久失修,“维修翻新一架旅游巴,动辄可能要8万至10万元,小公司或单头司机经历这三年疫情后,掏出这个钱是不大可能的了。”辉哥期望政府向业界提供汽车维修资助补贴。还有人手问题,辉哥说,跨境巴士司机需要非常熟悉跨境路线,对随时出现的改道情况可以随机应变,但有经验的司机不少已转行,新手又尚未能上路,他预期仍需一点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