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高才通”大受欢迎远超预期

2023-04-13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才是各地疫后复常、重启经济的必要动能。目前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澳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锐意积极招揽海外人才,补充疫情期间流失的劳动人口。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多最大的经济体,国家高度重视人才。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香港作为国家最前沿及高度开放的国际城市,我们有条件及优势,汇聚和引入国家及香港发展所需的国际人才。

  随着人口老化,预期本地劳动人口于2020年至2022年期间达到370万人的高峰后进入长期下降趋势。上一轮的人力资源推算显示,至于2027年的整体人手短缺将达到约17万人。

  鉴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加上全球加剧竞夺人才,本地劳动人口的下降较上一轮推算的跌势更为急速。本港自2020年起实施各项与疫情相关的入境检疫限制措施,人才入境几近停顿。过去两年多,本地劳动人口(外籍家庭佣工除外)录得大幅减少超过十万人(2022年第四季的本地劳动人口为3463800人,对比2020年第二季的3570300人,减少了106500人)。如非扣减同期约22600名60岁或以上人士加入了劳动人口,淨跌幅将会更甚。脱离劳动人口的人士很多正值盛年(介乎25至59岁),当中逾七成属具备管理和专业经验的较高技术人员。

  因时制宜 积极吸纳外地人才

  人力是发展的第一资源。香港日后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有足够优秀人才应付市场需求。政府致力培养本地人才,并投放庞大资源在教育及培训工作上,香港有五间大学位列百强大学之列,足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放力度。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本地人才难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面对目前严重而迫切的人才短缺问题,香港必须因时制宜,积极吸纳外地人才,快捷、有效地填补人才缺口。行政长官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公布一系列措施,以更进取和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吸纳外来人才,填补市场上的空缺,为经济增长加添动力。行政长官为有关工作定下明确目标,要求于2023至2025年期间,每年透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输入至少35000名预计在港逗留至少12个月的人才,较2020年及2021年期间的年均入境人才数目增加40%。

  去年12月28日推出的招揽人才措施,是以本届政府的新思维及行政长官提速提量的要求而制定。我们提出的新措施有以下三点突破:

  一、毋须预先获聘。以往的人才入境制度由市场主导,以企业的特定人才需要为本。入境人才须先要获得本地雇主聘用,透过“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提交入境签证申请,这类人士占过去入境香港的外来人才超过八成。在本地人力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这安排可以针对性地填补个别企业内少数的管理和专业职位空缺。新推出的招揽人才措施则以增加整体人才供应为目的,当中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计划”)容许合资格的外来人才毋须先获雇主聘用便可来港寻觅机遇。在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这批人才生力军让本地雇主在招聘时有更多选择,雇主亦不需要处理繁琐的入境申请,可直接聘用已入境的外来人才,更快填补空缺。

  二、从用家角度出发。新推出的招揽人才措施设计上着重用家体验,在申请流程设计方面尽量简便,以吸引更多合资格人才提交申请。“高才通计划”是首个只接受网上申请的入境计划,申请人无论身在何方,随时可透过“人才服务窗口”的线上平台,连接入境事务处(入境处)的电子申请系统,直接提交入境申请、缴费及领取“电子签证”,方便快捷。此外,“高才通计划”的申请资格十分清晰,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已知悉自己是否符合资格,省却向政府部门或中介人查询的需要。入境处审批申请亦全电子化,效率亦有所提升。

  过往企业从“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引入外地人才必须进行市场供应测试,程序比较繁复。我们现已简化相关的程序,如雇主希望招聘填补属人才清单上的专业人士或年薪港币200万元以上的空缺,毋须在申请输入人才前证明本地招聘有困难。由相关安排实施起计的三个月内,入境处已收到超过330个涉及豁免证明市场供应测试的申请。

  “人才清单”检讨 4月底前完成

  此外,政府现正开展新一轮“人才清单”的检讨,咨询业界和调研相关专业的最新人才短缺情况。政府正整合收集到的建议,目标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检讨,务求善用“人才清单”,吸引更多世界级优才来港,有效对应市场需要。

  三、人才服务窗口。除了在招揽人才措施引入新思维,优化现有计划拆墙松绑外,行政长官在《2022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人才服务窗口”,专责制定及推行进取的策略,加大力度吸引人才来港,并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在签证申请、求职、子女教育等方面,协助人才定居香港。这新举措代表着香港吸引人才策略的“范式转移”,从过去主要靠香港自身优势吸引人才,改为以“人才服务窗口”主动出击,物色和招揽人才,并会跟进及追踪入境人才的发展及需要。“人才服务窗口”会与商界协作,携手为人才提供持续支援,组织人才网络,融入社区,使他们成为贡献香港的新力量。

  “高才通”批出近1.2万宗申请

  “高才通计划”是香港吸引人才的崭新举措,是新政府招揽人才措施中的一大亮点。计划主要的吸纳对象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到250万港元的高薪人员,以及全球百强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若后者是在过去五年内毕业并没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则受配额限制,每年获批的申请数目不可超过一万宗,以尽量减低对本地大学毕业生的直接竞争。截至今年三月底(截至2023年3月28日),我们已收到超过两万宗申请,获批的接近一万二千份。计划受外地人才欢迎的程度,远超我们预期。

  我明白社会各界对“高才通计划”申请人的背景十分有兴趣,分析了过去三个月收到的申请,以下向大家分享一些观察:

  计划推出至今约三个月,申请数字一直以平均每天二百宗以上平稳上升。在计划下收到的两万份申请当中,超过五成为拥有至少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百强大学毕业生,而具少于三年工作经验的百强大学毕业生则占27%,高薪类别的申请人约占22%。三类申请人的比例亦见平稳,高薪人士和具较多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超过七成)。

  年龄方面,获批的一万多名申请人以青年人为主,30岁以下约占一半,40岁以下更接近八成。这些获批的申请人可带同受养人(即配偶及18岁以下的子女)来港。现时在“高才通计划”下批出的受养人签证约有8300个。高薪类别申请人连同受养人一并申请的比率较高,每位获批的申请人平均会带同1.46名受养人。而具少于三年工作经验的百强大学毕业生带同受养人的比率最低,平均每33名申请人才有一名受养人,相信与这类申请人较年轻并未成家有关。因此,“高才通计划”引入的人才并不限于申请人本身,他们的家人亦会成为我们的一分子,贡献香港。

  计划指定的四个世界大学排名榜共涵盖了176所知名学府。获批的百强大学毕业生约有九千九百名,比起每年本地中六生到海外升学(约有六千名)的数目为多。这些申请人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相当国际化。当中超过一半毕业于亚洲区的大学(包括内地、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等),其次是港人留学的热门地区,依获批宗数次序计有美国、澳洲、英国及加拿大,共涉及超过四千六百人。

  拟加入更多内地院校名单

  相对于香港过去两年流失的劳动人口多为59岁以下并具备管理及专业经验的技术人员,“高才通计划”吸纳的申请人则是年轻、高学历、富工作经验,具国际视野的优质人才,正好可以填补本地人才缺口,与本地人才相辅相成,提升香港的人才库,为香港创造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获批的一万多名申请人中,已有超过9200人领取签证准备半年内赴港或已经来港。我热切欢迎及期待他们来港发展。

  我们会持续监察各人才入境计划的推行情况,并适时调整计划的细节,对应本地劳动市场的需要及国际人才竞逐的趋势。内地高校发展迅速,优秀院校林立,我们除了吸纳入选百强大学的内地院校毕业生,亦会参考国家具权威性的高校名单。我们正就“高才通计划”进行中期检视,包括计划下指定的知名大学名单,以包揽更多国内外的优质学府,扩大香港吸纳人才的网络。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