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妍之有理 | 太多读书人,太少耕耘者

2023-05-04 04:24:19大公报 作者:屈颖妍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朋友在疫情期间开了间小小的食店,生意很好,食物也有水准,连局长都来帮衬。

  以为守到云开,防疫令一解,就是大展拳脚时,谁知,你好景,别人都好景,生意一好起来,每间食肆都人手不足,整个市场都在抢人,厨师尤其短缺。

  朋友的店几个大厨都被高薪挖走了,一个被对方加了两万月薪,一个被挖去当两餸饭食店老板。朋友说,政府天天喊着抢人才,为什么不在大湾区抢些厨师回来呢?人才不一定限于高技术,好多行业如饮食业、零售业、护老业,长年都缺人,中式菜馆更是一厨难求。

  从前,做厨师是一门手艺,有一技傍身,连申请移民都可以得高分。不过今日的年轻人对入中式厨房非常抗拒,又热又累又脏,要学厨不如学做法国菜、日本菜、或者当个烘焙师,乾净有型,感觉高尚。

  即使香港有间“中华厨艺学院”,学生毕业後大多涌到酒店厨房去,屋邨的酒楼、商场的小馆,从来不是他们的选项。于是,酒家菜馆长年都缺厨师。

  另一位朋友是开运动服装专门店,他的零售店也长期处于招聘状态。

  “我是卖运动用品的,所以一定要请年轻人,不能像‘谭仔’那样聘用新移民大妈解决劳工荒。”

  但年轻人不喜欢长时间工作、不喜欢辛苦的工,做零售长期站立、秒秒钟笑脸迎人,还要蹲下帮客人试鞋,这种工香港年轻人大多不愿做。

  那天,我在湾仔一条天桥上看到两个清洁工蹲在桥上抹玻璃围栏,两人加起来应该超过150岁了,这些本地年轻人不愿做的工作,既然不能外求,就只有打长者主意。

  现在跳上小巴、的士,司机十居八九都超过60岁,司机年逾70亦是常见之事。

  回看七、八十年代时的香港,社会上最重要的劳动力都是年轻人;但今日香港,社会上最重要的劳动力已变成大妈和长者。

  跳出思想的框框,就会发现,其实劳工短缺,并非单单是劳工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自从香港多了几间大学、有了太多副学士、又多了很多文凭、学位,年轻人中学毕业後的选择工作,不再是升学还是就业,而是读大学还是读其他,这么多院校、这么多科目,总有一科适合你,就业几乎不再是考虑之列。

  于是,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读书,有潜质还是没潜质读书,你中学毕业後,都要继续读书。结果,我们的社会从此失去了18至22岁的劳动人口。

  到了22、23岁大学、大专或者文凭、副学士毕业,你又会觉得,我是读书人,假假地有张Cert.,于是司机不愿做、售货员不愿做、侍应生不愿做……每个人都希望留在冷气房、做舒服工。

  所以,解决劳工问题,输入劳工只是治标,改革教育才是治本。看今天几多成功人士都没读大学,18岁中学毕业就由office boy做起。前文提到的运动用品专门店朋友,也是由卖鞋卖衫开始,从低做起,耕耘到今天成为过百家店的大老板。

  今日香港面对劳工短缺问题,是因为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太少勤恳谦卑的耕耘者。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