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位于长沙湾政府合署的中医诊所,每日都挤满求诊者,可谓“一筹难求”。
编者按:
中医药治新冠疗效显著,大大提升市民对中医的信赖。疫情过后,愈来愈多人选用中药调理,求诊中医的人与日俱增,有中医师表示疫后病人升近三成。然而,现时本港医疗界人手匮乏,加上医疗政策有许多固有框框,中医能否尽展所长、服务群众呢?
《大公报》今日起推出“中医新潮流系列报道”,全方位探讨本港中医药发展及面对的问题。本港首间中医医院明年落成,标志着香港中医业迈入新里程。业内人士指出,须尽快研究完善政策、中医考试制度,用好香港独特优势,让中医药“走出去”。无论如何,中医药在港普及,利国利民,应全力支持。\大公报记者 余风、黄山(文 图)
新冠疫情肆虐三年,很多患者接受“中西合璧”的治疗,不少人康复后更求诊中医,好好调理身体。事实上,香港市民疫后愈来愈信赖中医,令求诊人数激增,今年四月民建联公布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者希望中医服务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不过,目前本港公营中医服务供不应求,18区中医诊所出现“迫爆”情况,立法会议员陈永光接受《大公报》访问时直言:“你要看中医,排个几月都未必排到一个筹!”
求诊中医诊所 三年激增三成
随着确立中医药作为本港医疗系统重要部分的定位,2020年3月起,全港18区的中医教研中心易名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中医诊所),继续为广大市民提供政府资助中医门诊服务,包括中医内科门诊、针灸及骨伤/推拿服务,每项按次收费120元。预计到年底前,每年约60万个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的筹额将增至80万个。与此同时,参看医管局的资料,中医诊所求诊者不断增加,去年有逾150万人次往18区中医诊所求诊,较2018年大增近三成。
西医说无法治 看中医有改善
位于长沙湾政府合署的深水埗区中医诊所,日日人头湧湧,大公报记者在现场访问多名病人,他们都十分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穷人小病靠自己,大病靠政府!”坐轮椅来的何先生说,一年前不慎跌倒,颈和脊柱受伤影响神经线,需入院治疗,“西医对我讲,以目前的科技是无法医治的。”何先生遂把希望寄托到中医药,经朋友介绍下到元朗找名中医医治,“(该中医)太多患者求医,加上山长水远,于是就走来这里,因为居所在附近。”经过数次治疗,他坦言病情有了明显进展,“以前手指麻木、双脚无力,现在手指都能够灵活运动,全身麻痹感也消失了许多。”
“如果中医诊金能与公立医院看齐,每次收费80元就更好”,何先生表示,看中医的人愈来愈多,但诊所内的中医师严重不足,政府应想办法改善。他又批评本港的医疗体系,一些重大专科疾病轮候时间动辄逾年,“有些病根本不能等,等到时,人都已病亡了!试问人命何价?”“我有亲戚叫我来广州医啦!广州的医院即时就能安排。”何先生说,不明白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轮候就医为何会这么久,“内地几天就能安排好,香港为什么要一年呢?最少一年,一年后还有没有命都存疑。”他说,有个长者朋友心脏出现问题,往公立医院求诊,排期差不多要两年,“心脏有事好容易出问题,到时人在不在都成问题。”
诊费可略调低 冀与公院看齐
黄太对大公报记者坦言更信赖中医,“我看中医已好多年,疫情前已向中医求诊,以前要排好长时间的队,现在改在下午2时左右去看,没太多人轮候就好了很多,如果是下午5时临近放工时间就要等好久。”她说,生了三个小朋友后身体较虚弱,即使睡前只饮一杯水,翌日就会全身水肿,“吃了中医调理就会好转,睡眠也得到改善。”黄太又称,对于像她这样或者60岁以下的患者,每次诊费120元“可以接受”,但对一些没有收入的长者来说,收费就有点过高,“如果调低至数十元会更好一些”。
年过六旬的李先生表示,中医药值得信赖和推广,尤其对新冠病毒治疗十分有效,“120元包五天的药,与私家诊所相比,便宜了很多;当然,如果与公立医院看齐就更好啦!”李先生建议政府要加大力度发展中医药,让普罗大众可享便捷又相宜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