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月满中秋/人月两圆 共醉中秋

2023-09-26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月下,灯海,与至爱团圆是中秋节一道美景。

  再过数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香港街头巷尾已成为灯笼海,大家忙着节庆日的方方面面。各商家配合大众喜好,使出浑身解数,打造中秋活动,推出不同口味的中秋月饼……

  说起中秋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历经岁月流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一部分。香港自不例外,然而部分原有的中秋习俗,在时代潮流中悄然发生改变。中秋习俗的今昔变化,其背后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之情,则贯穿始终。\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应节美食话今昔

  香港人十分重视中秋,虽然香港的中秋假期并非在当日,而是在中秋节翌日,但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家中食晚餐做节是必不可少的。阖家团圆,赏月食月饼或出外参观䌽灯会之后,就可以甜美睡去,因为翌日是公众假期,大多数人无须返工返学。

  吃罢晚饭,圆月高升,以前人们还会摆起桌子,拜祭月光神。他们放置一个小香炉,准备月饼、水煮芋仔和菱角、时令水果(如碌柚、杨桃、柿)等祭品。但今人甚少拜月,也许只会在月上三竿之时,叹一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发一发思古之情。

  中秋节送月饼作为礼物,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因为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买月饼送礼并非易事,“月饼会”应运而生,本地饼店酒家纷纷推出“月饼会”,方便当时的基层人士以月供方式预购月饼。但现在生活水平日渐升高,“月饼会”显得不合时宜。

  相比较内地的五仁月饼等,香港的广式月饼以双黄莲蓉月饼居多,另外还有豆沙及火腿月饼,近年市面更推出冰皮月饼,清凉沁着甜糯,丝丝缕缕,直达味蕾。月饼之外,香港的中秋应节食物还包括杨桃、沙田柚、芋头和菱角等。  

  柚子是港人不可或缺的中秋水果,取其圆圆的外形寓意团团圆圆,且“柚”字与“佑”同音,象征家人平安;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有驱鬼纳吉的意思。流传至今,已甚少人知道芋头其实也是中秋之“标配”。

  记者撰写此文时,曾问过本地的中年友人,对于中秋吃菱角的印象,他们普遍提到儿时还会食少少,现在已不会在过节时吃菱角。事实上,在古代明清的地方县志上,还能见到中秋食菱角的习俗,足见习俗流传已久,只是食用原因未明。民间尚有一说法,因“菱”与“伶”同音,希望月光之神能保佑孩童聪明伶俐。

  䌽灯处处添浪漫

  中秋前后,香港不少大街小巷,纷纷挂上灯笼,以营造节日氛围。不仅有官方主办灯会,维园灯会为人们提供中秋节好去处,全港各区都有不同的花灯会和装饰。

  坊间也不遑多让,记者最近去了湾仔利东街的“跃兔.迎月”䌽灯会,虽未到中秋正日,现场已聚集游人。行走在街道,看着头顶各式中式灯笼,白兔灯、杨桃灯、金鱼灯……让人感受到了节日的浪漫气息。前来参观的市民李小姐表示,利东街挂上了很多灯笼,当中不少款式都是她小时候玩过的,现在看到特别有亲切感。整条街挂满灯笼,很有中秋气氛。

  此外,在中秋节当日(9月29日),郭氏功夫金龙醒狮团总教练郭文龙将率领其团队,在利东街表演由LED灯制作而成的18米长舞火龙,重现因新冠疫情已暌违三年的珍贵中秋舞火龙传统。

  传统舞火龙复办

  大坑舞火龙也是本地人过中秋的一大传统。习俗的流传源自古人相信舞火龙可驱赶瘟疫,如今灾疫已过,人们依然会在中秋迎月、赏月和追月这三天(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舞上龙身插满香枝的火龙,穿梭大街小巷,祈求平安。过去的三年,大坑舞火龙因疫情而停办,今年将会复办,一众大坑街坊于中秋节前,已密锣紧鼓筹备巡游。

  至于其他节庆活动,虽说在传统戏棚欣赏粤剧并非中秋传统习俗,但今年中秋节,恰逢“中国戏曲节2023”举办压轴节目“维园粤剧戏棚汇演”(即日起至10月8日),戏迷朋友可一边感受中秋氛围,一边现场观戏,过足戏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