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在湾仔等多个海滨举办“香港夜缤纷”系列活动,推动夜经济。\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疫后香港经济陷入迷雾,但在两个海归(回流香港)经商的港人冯柏伦及利宝珍眼中,香港依然是充满机会的黄金地。经营餐厅的冯柏伦认为,在香港做生意有“谂头”就可以乘势而起,“以变求存,是香港商人的特质,而敢于接受新事物,是香港人的特质,只要找到创新主题,就可以一拍即合。”
从事食品贸易的利宝珍则形容香港是“宝地”,不但贸易自由,且方便结交人脉。他们认同政府推动夜缤纷活动,提振本港夜经济,建议政府应为搞活夜经济拆墙松绑,同时做好配套支援,包括明确各区活动主题,并加强宣传推广。\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刘硕源
以变求存,是港商很重要的精神元素。
──餐厅老板冯柏伦
冯柏伦大学在加拿大修读精算和资讯科技,90年代中完成学业回港,适逢资讯科技业起飞,他亦加入资讯科技业发展。直到2000年,香港出现科网泡沫,冯柏伦迎来事业上的第一次改变,由于兼职经营餐饮业,加上自己对饮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放下键盘,拿起镬铲,转行从事餐饮业。
改变营商思路 成功突围而出
2003年,冯柏伦开了第一间餐厅,为了在众多餐厅中突围而出,他在餐厅引入“party house”的概念,将餐厅与派对主题结合,“香港人的家居环境不大,要搞聚会并不容易,但是这样的场地在香港少之又少。”由于当年办派对,往往要到高级会所,对一般市民而言,门槛过高,故创意十足的派对主题餐厅,马上引来不少港人追捧,三年后,他成功开设分店。
时至2008年,冯柏伦又开设了以艺术为主题的餐厅,以独特的艺术主题作卖点,吸引中高档次的客户消费。透过不断创新,改变营商思路,成为冯柏伦突围而出的绝招。
但冯柏伦的创业路亦非一帆风顺,2014年“占中”事件是他创业后的一大打击,“当时铜锣湾是重灾区,没有生意,伙计一个个等出粮。”无奈之下,当时在铜锣湾已开设了三间咖啡厅及一间餐厅的他,选择结业部分店舖。
低谷求存,冯柏伦开始思考新的方向。他说,自己曾经只专注店内事务,但经历餐厅结业后,意识到以社交开拓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加入商会,为店舖寻找生意及提升知名度,并促成餐厅转型,加入派对食物供应服务,开拓新出路。这是他第二次改变。
“以变求存,是香港商人很重要的精神元素。”经过多次创新转型,如今冯柏伦独立及合作经营的食肆,共有五间。他认为,香港的营商优势,包括便利的交通、满足不同需要的人手等,均非其他国家及地区所能媲美,而且港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这些都是在香港创业及营商的优势。
三年新冠疫情重挫各行各业,疫后政府致力重振经济,包括推出一系列“香港夜缤纷”活动,提振香港夜经济。
冯柏伦认为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政府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决心,但若政府可以为不同夜市明确主题,相信有助增加吸引力。他说,自己在内地的诸多商场或者是夜市活动中都能看到明确的主题,例如深圳龙华区的某大型商场有室内跳伞、室内大型运动场所等设施,让人参观之初便能感到鲜明的主题,从而找到自己想要体验的活动。
“无论是开心香港或周末市集,都给人的感觉是在完成KPI,做完了就收工;商户的困难、举办活动需要些什么元素,考虑仍不够周详。”冯柏伦认为,政府与商户要有紧密沟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活动的吸引力。政府同时要加强夜缤纷的宣传力度,因为只有加强宣传,才能增加游客的流量。
香港是宝地,结交人脉非常有利。
──食材进出口商人利宝珍
从事食材进出口生意的利宝珍同样是在困境中积极以变求存。利宝珍曾在加拿大生活17年,在多伦多从事食材进出口生意,经销产品种类一度逾3000种。在2016年,利宝珍回港生活,并接手经营一个饮品品牌,正当生意渐上轨道,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原材料进口,她被迫放弃经营数年的品牌,变更赛道。
贸易自由 没太多条条框框限制
“香港是一个宝地,结交人脉非常有利。”利宝珍在经营饮品品牌失意之际,经朋友介绍,重新做起了食材进出口的生意,主要做日本和韩国的食材进口。利宝珍认为,贸易自由,且方便结交人脉,是香港的营商优势,全球少有,“进出口食材非常自由,亦不会有很多条条框框的入口申请,非常便利。”
利宝珍说,她会尽量寻找香港市面少有的产品,例如日本粉红咖喱、鸟取螃蟹等,通过商品的独特性,增加吸引力,由于受日本排放核污水影响,她亦计划引入台湾食材,“变通是重要的从商成功元素,我相信一直有值得发掘的产品及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