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大文集团在第23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勇夺五项大奖,其中《大公报》与《文汇报》记者上台领取“专题特写奖”奖项。\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右图:《大公报》夺得包括“年度大奖”在内的四项大奖,是获奖数最多、奖项“含金量”最高的纸媒。图为得奖者合照。\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第23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昨日揭盅,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勇夺五大奖项,《大公报》夺得四奖项,包括凭“网购智容易”报道夺得“年度大奖”及“专题特写奖金奖”,成为今届共42家参赛机构中获奖数量最多、奖项“含金量”最高的纸媒。\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由消费者委员会举办的“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今年分为九个组别及一个“年度大奖”特别奖项,合共吸引42家新闻机构、社交平台及大专院校参与,提交共373份参赛作品,打破历年纪录。经过激烈角逐,《大公报》最终夺得“年度大奖”、两项金奖及“年度主题大奖”最后三强,《文汇报》夺得“专题特写奖银奖”。
探讨AI如何影响消费 捍卫权益
“年度大奖”是从各参赛组别的金奖作品中,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报道,奖项最终由《大公报》记者凭“网购智容易”系列报道夺得,报道同时摘得“专题特写奖金奖”。记者曾敏捷、伍轩沛和邵颖协作,发现在现时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下,不少消费者对其认知有限,未意识到人工智能正悄悄影响个人购物决定,甚至损害消费权益。该系列报道透过广大市民的网购经历,加上专家拆解,探讨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及规管。
同时,《大公报》的摄影作品“自乱阵脚”,在今届比赛中夺得“新闻摄影金奖”。记者何嘉骏用镜头记录了第五波新冠疫情时,网上谣传政府有意实施“禁足令”,令多区市民陷入恐慌,导致超市爆发抢购潮,同时提醒市民切勿轻信网上没有出处及凭据的信息,以免自乱阵脚。
实测拍卡消费陷阱 警醒市民
另外,今届比赛新增“年度主题大奖”,《大公报》报道“消费券拍卡陷阱”最终进入奖项的最后三强。该系列报道记录了市民热议的消费券拍卡购物陷阱,记者通过实测多间店舖、采访专家意见,提醒市民开心购物的同时也要留意收据,慎防陷阱。
消委会昨日举行颁奖典礼,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致辞时表示,政府近年推出各项活动吸引市民消费,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的资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同样重要。他称,传媒机构广泛报道消委会测试、调查和研究结果等消费资讯,令政府在推动保障消费者权益上的工作相得益彰,令资讯传递更加有效。
消委会主席陈锦荣致辞时表示,今年各项作品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利用深入浅出的办法分析不同的消费相关议题。他相信,消委会和传媒机构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做到“1+1大于2”,为消费者缔造更优质和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