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飞行服务队和香港天文台举行联合记者会,简介早前利用下投式探空系统进行的热带气旋侦察任务。
【大公报讯】记者古倬勳报道:政府飞行服务队和香港天文台昨日举行联合记者会,简介早前利用下投式探空系统进行的热带气旋侦察任务。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自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开展热带气旋侦察及数据分析,至今已进行57次任务,收集了38个热带气旋的数据。
下投式探空系统在今年较早前台风“苏拉”及“小犬”袭港时亦有出动收集热带气旋气象数据,在探测“小犬”的数据时更是首次于夜间出动。政府飞行服务队署理一级空勤主任曾志浩表示,两名机师会首先确认最安全路线后再进行下投,一般执行任务的高度为31000至35000呎,每次会投放6至10个探空仪,由下投至到达海面,需时约13至14分钟,飞行服务队指出下投式探空仪执行任务较安全有效。
具挑战性 考验机师反应
天文台会根据热带气旋的预测路径,规划探空仪的下投高度及路线,下降过程中会收集不同位置的风向、风速、温度及气压等,相关数据会传送到天文台作进一步分析。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张冰表示,下投式探空仪可以在不同高度收集气象数据,对研究热带气旋的强度,以及与其他天气系统的相互关系都有帮助。
政府飞行服务队一级机师陈绮玲指出,下投式探测器仍有一定安全风险,因为执行相关任务的飞行高度约3万多呎,但热带气旋经常可至大气层对流高度,即逾4万呎,队员执行任务时会遇到气流、结冰等情况,具有挑战性,若遇到机舱失压,机师要在30至60秒内作出反应,戴上氧气罩及下降,因此参与任务前机师要接受相关训练和考核,了解任务的目的、危险性及系统操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