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热话/未来暴雨量超今年9月黑雨四成

2023-11-28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九月世纪暴雨引致多区严重水浸,其中黄大仙中心商场地库几乎没顶。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今年九月更迎来“世纪暴雨”。中大建筑学团队联同港大和科大团队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已推算出2040-2049年本港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会由现时的32日增加至约48日,且极端降雨将更强烈频繁,最高一小时雨量达到230毫米,比今年9月的黑雨纪录增加超过四成。

  中大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指出,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要强化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此次的研究便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建议政府要参考未来的数据制定未来的方案。\大公报记者 赵之齐

  据科大数学系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冯志雄介绍,团队结合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气候模型,以2001-2010的数据成功模拟出2011-2020年的极端天气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碳排放4.5的情况再加入温度、湿度等因素,推算2040-2049年的极端天气情况。

  根据人口分布安排避暑中心

  研究发现,2040-2049年时最长的连续热夜日数十年平均值由8日增加至约10日,单次最多连续热夜长达15日,且沙田、屯门、九龙、港岛北、港岛南和机场区域会成为热夜重灾区。同时,极端降雨情况也更严重,预计本港2040-2049年总降雨量会比现在高出三四成,其中最高一小时雨量将从现时158毫米升至230毫米,相比今年9月的黑雨纪录增加超过四成,更可能频繁出现山泥倾泻、严重水浸。

  港大建筑学院副教授任超指出,连续五天热夜会增加6.66%的死亡风险,而现时的夜间支援设施从分布地点、范围和树木上都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她亦表示,长者及长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适,政府应参考不同地区受酷热天气影响的程度,有效分配医疗资源及增加社区服务。

  中大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续指,香港目前已有的避暑中心位置偏远、不便前往,使用率不高,且每区一个并不能反映真正的需要,建议政府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安排避暑中心,“比如深水埗的避暑中心一定要多过浅水湾的”,且要提高配套,“让老人能觉得这是一个避暑胜地”。他亦呼吁加强社会各界对灾害严重性和潜在影响的认知,尤其市民要有危机心态,不要在黑雨极端天气还抱着“打卡”心态出街。

  碳排放倘无改善 情况更恶劣

  同时,吴恩融提倡注重减少碳排放、绿色出行。本次推算将碳排放数值设置为4.5“是很保守的”,是在减排措施都很有效的假设下乐观预计,若碳排放增加,极端天气只会更加严重。团队亦在用碳排放8.5的标准进行测算,预计明年发布结果。吴恩融补充道,“就算现在预估碳排放为4.5,我们要做的其实都好多了。”

  吴恩融亦提倡政府要更积极地接触长者等行动不便的人,例如在极端天气发生前先主动致电联系他们。他表示,极端天气如不经常发生,被动的行动方式暂且可行,但未来必须更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科大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顾问陆恭蕙表示,面对极端天气的措施要讲究“本地化”,例如要知道老人和残疾人都住在社区哪里、在极端天气发生后如何重新安置他们。

  陆恭蕙表示,香港政府目前已经做得很好,但未来需要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这需要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