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卫生署助理署长方浩澄(中)表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未来会致力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检测标准,助力中医药国际化。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推动中药检测科研,明年初将完成构建“数码化中药平台”,并开放作中药鉴别及教育用途。
卫生署助理署长方浩澄接受《大公报》专访,分享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工作,透露筹建“数码化中药平台”已基本完成,检测中心新大楼亦将于2025年分阶段启用,将透过技术转移,加强中药业界的产品品质控制,建立香港中药品牌形象,打造香港成为中药检测和品质控制的国际中心,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及国际化发展。\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文) 蔡文豪(图)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中医药科研。特区政府2015年宣布成立由卫生署管理的中药检测中心,专责中药检测科研,为中药安全、品质及检测方法,建立国际认可的参考标准,设于科学园的临时中心自2017年起投入运作。
施政报告提出推动中药检测科研,以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为平台,加快推动中药信息化及数码化并促进共享共用。卫生署助理署长方浩澄表示,中心正透过不同的实验及计划,建立中药标准及检测方法,受惠的主要是中药业界及检测界,“我们不是直接帮业界做鉴别,但我们开拓不同的鉴别方法,再将方法转移给业界,令业界自己可以进行鉴别。”
中药外形相似 药厂亦被难倒
方浩澄举例,很多中药的外形相似,但药效、价格却不同,市面上存在“以次充好”,甚至“以假充真”的情况,不但普通市民容易混淆,有时连药厂采购都被难倒。中药检测中心会开拓及归纳不同的辨别方法,例如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甚至DNA鉴别等,协助分辨容易混淆的中药材,“性状鉴别部分是肉眼可见,市民亦可以用到我们的成果;显微鉴别或DNA鉴别,则主要是给实验室或检测业界用。”
至于中成药,由于涉及多种药材,在进行品质鉴定或药物注册时,要证明药物成分及含量,考起不少生产商及检测实验室。中心会协助开发较简单的方法做鉴定。过去几年,中心曾开发外用药油、枇杷膏、白凤丸等中成药的中药材指标成分分析方法,并把技术转移到检测业界。
“我们相信开拓药物检测方法对本地业界很重要,能帮助本地製药业保证质素,因为做到品质鉴定、质量保证,才能协助中成药走出国际,促成中药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方浩澄进一步解释,检测中心之所以选定相关药物开拓检测方法,是透过有业界代表在内的咨询委员会,听取了业界的意见,他们希望政府协助解决他们面对的检测难题。
方浩澄又提到,中心亦负责香港中药材标准(“港标”)计划,该计划至今已完成及出版了10册《香港中药材标准》,涵盖330种香港常用中药材。中心内已建立一个小型的中药标本馆,为永久检测中心的中药标本实验室奠下基础。
至于拟议的“数码化中药平台”,方浩澄表示,成立平台的目的是希望完善标本管理,并把中药检测方法和标准,转移给中药检测和认证业界,推动检测认证的发展和保持业界的竞争力。平台会把中心的中药材标本分阶段数码化,并开放予公众、业界、国际科研机构作中药鉴别或教育用途。他透露,筹建平台工作已基本完成,可如期在明年初开放使用。
未来致力技术创新及人才培训
方浩澄表示,中心未来的工作会致力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检测标准,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创新方面,我们现在虽然是在一个临时场地,但已经开始配备崭新的仪器及技术,透过研究可以研发创新的技术,协助业界检测中药材及中成药;另外在研究过程,我们也希望培训创新的人才,不只是本地人才,也希望日后在设于将军澳的永久大楼,可以有足够的设施及场地举办更多的培训活动,无论大湾区、内地及外国的人才,都有机会来到这里作交流及培训。另外就是我们的检测标准,希望能够拿到国际的认可,从而推广到国际,帮助中医药走向国际,去到标准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