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邢女士在疫后终于可开工,迁到较大的㓥房,“至少有张枱让一家人坐在一起食碗汤圆”。\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右图:独居的韦伯伯家中只有薄薄尼龙被,大公报记者买了厚棉被前往探访,伯伯乐得如获至宝。\大公报记者王亚毛摄
今日冬至,天文台预测市区气温只有摄氏8度,可能是22年来最寒冷的冬至,大帽山昨晚气温已跌破冰点,最低录得零下0.4度。在冻冰冰的冬至,草根市民渴望吃一餐温暖的做冬团聚饭。
有㓥房家庭随着疫后社会复常,有了工作,今年冬至可以搬到大一点的㓥房单位,准备一家吃汤圆,冬至愿望是尽快上楼,真正一家团聚。有独居长者住了七年床位,终于赶在冬至前两周获配公屋,拥有安乐窝,“冬至在家吃点面条,也很幸福,因为终于有真正的家了。”\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王亚毛
天文台昨日早上录得最低气温摄氏9.8度,是今年入冬以来最低纪录。长者安居协会截至昨晚11时,收到1700多人次按动平安鐘,89人需送院。本港有纪录以来最冻的冬至在1999年,只有6.7度,天文台预测今日市区只有摄氏8度,可能是22年来最寒冷的冬至。
疫后复常开工 迁大㓥房做冬
邢女士一家三代六口,自2020年起住在旺角的㓥房。去年冬至仍在疫情期间,邢女士完全是停工状态,生活艰难,“住得太细了,子女做功课的空间都没有,一人感冒便全家人感冒,甚至一张床都摆不下,一家人只能睡在地上!”
随着疫情远去,社会全面复常,邢女士找到厨房的工作,有了收入,几个月前一家人搬去面积稍大的㓥房,终于有空间在家吃一顿冬至饭,“今年工作终于正常返,可以住大啲,至少能有张枱,让一家人坐一起食碗汤圆,就已经很幸福!”她准备今日放工后,买些汤圆和饭菜回家做冬。
不过,由于蜗居太细,16岁长女留在海南读书,一家人今年冬至尚未能团圆。他们已轮候公屋两年,邢女士期望,尽快上楼,住得更大些,待长女回港发展,一家人团聚。
独居伯伯上楼 吃碗麵也幸福
83岁的韦伯伯于两星期前还是一名床位户,在那里度过了7个冬至。单位划分为18个床位,住的人有吸毒的道友、监狱常客,晚上要小心床虱,日间要小心被偷东西,“上个厕所都要锁门,不然大至电饭煲,小至洗发水都有机会被人顺手牵羊。”
往年冬至,他会与稍为聊得来的室友一起简单吃餐饭,“我没有工作,每次说吃饭,也要别人请客,吃多了,我也不好意思。”轮候公屋近6年,终于可上楼,他在两星期前搬到深水埗元州邨,自己的家从昔日的三呎床位,变为150方呎的单位,终于能够睡一个好觉,不用为龙蛇混杂的室友而提心吊胆。
花尽积蓄搬家,今个冬至又特别冷,韦伯伯没有多余钱买被子,只有两张薄的尼龙被,前天就冻感冒了。大公报记者昨日带同一张厚棉被探访韦伯伯,伯伯接过棉被,开心得笑意难掩,“这个被子一摸就暖和,特别厚实,冬至搬了新家,又有新被子,不怕冷,太好了!”
北角素食餐厅 连日派饭送暖
虽然没馀钱准备今晚丰盛的冬至饭,在厨房切两棵菜,煮一碗清汤面,简单的晚餐也觉得幸福,韦伯伯在这一年的冬至,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家。
北角锦屏街一间素食餐厅昨日和今日连续两日在上午10时向长者派饭,昨日吸引200多名长者排队取饭,成为寒流中的都市暖流,虽然这些排队的长者故事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老人家领到饭盒后都一脸满足,称赞香港有爱:“天下间最美味的是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