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独家访问/三女儿:全家以父亲为荣

2024-02-20 04:03: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张杰的生活很节俭,把克勤克俭省下来的钱,一次次地捐助给家乡教育事业。

  血浓于水,家乡情浓!一名香港小商贩张杰近半世纪以来,把自己赚来的1500万元人民币血汗钱捐给家乡浙江上虞,扶助教育,建立学校、增设教材,帮助不少清贫学生学习。

  大善隐于市,张杰从不爱出风头,默默为家乡教育出力,港人未必熟悉他的名字,他于2月18日离世,享年95岁,内地传媒纷纷报道他的生平善举,《大公报》独家专访张杰的三女儿张蕉珍,讲述父亲生前的点滴,为乡间贫苦学生办学,只为让学生能用“知识改变命运”,父亲的义举得到全家的支持,现时父亲虽已不在人间,全家以父亲为荣。 

  “我爸爸不是大老板,只做小小的生意,浙江省政府都请他去北京观礼,他当时真的好开心。”张蕉珍回想起父亲,一幕幕善举尽入眼帘,还记得2015年父亲当选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受邀前往北京出席典礼,张蕉珍表示一向为人低调的父亲与母亲一同前往,全程挂着欣喜笑脸。

  张杰一直关顾上虞,幼年时,他因家境贫困,小学未毕业就外出谋生,及后辗转来到香港,做过帮工、当过伙计。及后张杰建立自己的家庭,育有四名女儿及一名儿子,张蕉珍忆述年幼时,因家里经济环境拮据,坦言当年求学艰难,因而五名子女中,只有幼女及幼子高中毕业。

  经过子女“无书读”,令张杰帮助其他清贫学生求学的心志更坚定。张蕉珍表示,1978年,父亲在尖沙咀加连威老道租下狭小的地舖,做起了小本生意,她指父亲做了小商贩,同时亦开始了帮助贫苦学生求学之路。

  “当时好多(内地)学校都没有电视机教学,他便开始捐电视机。”张蕉珍还记得1979年小店略有盈利,父亲便捐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彩电。张蕉珍又提到当年一家近10口人租住尖沙咀一间只295平方呎的小房间,父亲因店舖的生意经常夜归,为不吵醒家人,经常只能在客厅打地铺、做“厅长”。

  张蕉珍还记得父亲都是将不好的留给自己,最好的施与别人。早年店舖赚取了200多万港元的盈利,当时家人都希望能购买大屋,改善居住环境,但张蕉珍指当时父亲坚定地说:“200多万元在内地建学校,有好多学生受益。”张蕉珍指家人一直十分支持父亲的助学计划,除了努力协助父亲的店舖经营,亦同意将该笔款捐往上虞,建造教学楼、教室、宿舍楼、图书馆,并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现时父亲虽已不在,一家人都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

  大公报记者余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