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僭建之痛❶/ 旧楼僭建猖獗 新思维解难题

2024-12-23 05:01: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建筑物条例》修订建议提高涉及楼宇安全的多项罚则,并建议小型僭建物经检核后可作保留。\大公报记者郑雷摄

  大公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区了解僭建情况,发现不少旧区的楼宇都有疑似僭建物,有日久失修的晾衫架、簷篷,有围封的阳台,部分旧楼甚至建有天台屋。

  政府建议修订《建筑物条例》,按僭建严重程度有不同罚则,晾衫架、冷气机支架、簷篷等小型僭建或工程会扩大豁免范围。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昨日形容今次修例做得“彻底”,之后会以较重罚则应对违规人士,市民不应抱侥幸心态等待政府再度放宽。有区议员及业界人士欢迎政府修例建议,认为新安排能确保“小型僭建物”不会构成安全隐患,政府亦集中资源处理严重僭建物。\大公报记者 叶浩源、赖振雄

  本港现时未遵办的清拆令约有36000张,当中有三至五成属于小型僭建物。发展局建议修订《建筑物条例》,考虑豁免清拆小型僭建物,经专业人士审核后没有安全问题,可以保留冷气机支架、簷篷、晾衣架、围封露台等;不过,针对严重僭建物,政府同时建议提高不遵办清拆令的最高罚款。

  区议员赞修例回应诉求

  大公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区了解僭建情况,发现不少旧区楼宇都有疑似僭建物。在观塘区住宅区及北角锦屏街,记者发现不少旧楼的单位外都有晾衫架、冷气机支架或簷篷,部分日久失修摇摇欲坠,较大机会属于违例僭建物。

  在九龙城部分旧楼天台,记者发现有以铁板及栏杆搭建的疑似僭建物,在偌大的天台自成一角,更有的是密封的硬板房,有门有窗,犹如一所小房子。从高空俯瞰,一些楼宇在1至2楼的平台或露台上盖着簷篷框起窗户,疑把室外空间僭建围封变成室内空间。

  九龙城区议员吴宝强向大公报记者表示,近年政府针对区内不少违例建筑发出僭建清拆令,天台僭建情况已大为改善。他认为,政府最新修例建议正是居民一直以来的要求,“其实大家都是怕僭建物不安全,掉落街引起安全问题;只要证明到它(僭建物)是安全、符合法例,并有持续的监察机制,其实各方都能受惠。”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昨日接受访问时进一步解释,豁免范围不会扩大很多,主要是放宽构筑物的长阔度,某些建在较高位置的小型僭建物,若持有人聘请专业人士审核后没有安全问题,未来可以保留。她相信,修例后最少万多张清拆令经审核或可保留,初步预计设有三年宽限期,估计每项覆核费平均数千元。

  甯汉豪吁不应抱侥幸心态

  外界关注放宽小型僭建物后,将来会否有更多的放宽情况。甯汉豪补充,针对严重僭建物,例如围封天台搭建物、僭建地库、搭建平台或后巷构筑物等,社会普遍认为从保障市民安全和政策公平角度而言,不应容忍,必须予以取缔,所以建议以加强执法效能,包括提高相应罚则,修例后就算是前业主留下,只要修例后若干时间,例如数个月后仍然存在,现任业主也会被控告。

  甯汉豪形容,今次修例“彻底”,之后会以较重罚则应对违规人士,呼吁市民不应抱侥幸心态,等待政府再度放宽,现时小型及严重僭建各占一半,放宽小型僭建后,可加密巡查严重僭建。

  编者按

  僭建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日积月累数目众多,不少僭建日久失修,引发安全隐患,执法部门人手不足难以根治问题,这是社会之“痛”;市民或因居住环境挤迫,在窗户旁边加建晾衫架或冷气机支架等设施,在现有法例下随时被视为僭建物,亦有人在买卖楼宇时,不清楚单位是否有违规建筑,以为开心做业主竟要面对执法行动,破财自行拆除僭建物,亦为住户之“痛”;面对这老大难问题,政府日前提出修订《建筑物条例》,是正视问题的第一步有效行动。

  《大公报》推出《僭建之痛》系列报道,大公报记者走访多区,透过真实个案,反映问题实况,同时找来专家解构分析,向政府建言献策,希望社会上下一心,拆解僭建困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