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港大医学院开发的创新人工智能(AI)软件系统,能将普通手机转变为医疗级听诊器,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心音。下图:本港首个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HKGAI V1”已经面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AI)成为热议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强今年在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香港特区积极大力推动AI发展,2024至2025年期间,本港大学积极成立新实验室、深化与内地合作及推动技术落地,推动构建AI创新生态。《大公报》今次整理了部分大学的相关科研成果,让读者快速了解本港在AI领域方面的成就。
本港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AI的发展及应用。香港大学与时并进,不断扩大AI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去年,港大医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人工智能AI软件系统,可通过利用手机随时监测心音。此技术能检测心瓣疾病,准确率估算高达81%,有效推动了心瓣疾病的早期检测。此外,港大在赛马会慈善信托资金的资助下,成立五间聚焦于前线科研领域的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有助于大学培育STEAM综合学科领域的未来领袖。
而在上月,港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AI细胞成像工具,快速准确地诊断癌症病人。港大研究团队与玛丽医院合作,将最新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方法落地,在肺癌病人上进行药物测试,实现快速、低成本对人体细胞进行“无标记”成像,帮助医生在单个细胞的精度水平评估病人的肿瘤。
快速诊断癌症 研发AI卫星
在国家航天局、国家科学技术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去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公司共同研发的首个AI大模型,“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在山东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是首个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支持的卫星,同时亦是中大首颗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及数据应用的对地监测卫星,更是国际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这对促进香港、大湾区及全球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以及促进中大与国家航天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HKGAI V1面世
今年年初,中大与北京同仁医院团队合作研发了全新的名为VisionFM的人工智能(AI)眼科影像基础模型诊断眼科疾病。此模型是全球首个以视网膜图像预测颅内肿瘤的模型,覆盖八种不同影像类型,并涵盖多种眼科疾病、成像模式和设备,以及临床场景。据了解,VisionFM的准确度好比拥有四至八年临床经验的眼科医生。目前,模型已率先在中国河南省落地应用。
在香港特区政府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资助下,香港成立了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据悉,此中心由香港科技大学领导,联合港大、中大、理大和城大四所大学及海外的科研机构共同研发。
HKGAI在上月推出了本港首个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HKGAI V1”,此模型是业界首个基于DeepSeek全参数微调、并持续训练产生的大模型。此模型设有对话及推理系统,可识别粤语、英语、普通话。此模型还涵盖五个系统,包括“港文通”、“港会通”、“港法通”、“港环通”和“港话通”,分别协助用户撰写文件、生成会议概要、提供香港法例及案件参考等。政府人士透露,“港文通”已于去年年中在政府内部使用。
此外,科大也不断革新医疗保健领域的发展。去年,科大成功研发了四个AI医学大模型,包括乳癌诊断、病理辅助工具、全科(AI全科医生)和可解释的人工智能。乳癌诊断是首个以大模型方式分析多参数磁力共振影响的AI模型,准确度可以跟五年或以上的放射科医生相媲美。而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模型则是一个创新的AI框架,可以剖析各个AI医学系统如何作出决策,以提升医疗人员对AI模型的信任度。
培养新AI科技人才
城大始终致力于推动香港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科技发展。在研究方面而言,城大电机工程学习研究团队在去年成功开发出全球领先的“微波光子芯片”,用光学进行超快模拟电子信号运算,比传统的处理器快1000倍,推动建立更高速、高效且低耗能的新一代AI系统。城大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办的“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实验室”,可以对跨境电商进行有效的信用管理和营运风险管理,协助跨境电商开拓商业和融资机会。
此外,城大去年与北京智慧互通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建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推动数据科学与AI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共同培养新一代AI科技人才。据悉,联合实验室将全面聚焦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智能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高精度AI领域的高水平应用转化和落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