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浸大校长卫炳江表示,学校四年前开始推动跨学科教育,逐渐取得成果。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亚洲大学排名近日出炉,其中香港浸会大学(下称浸大)升势勇猛,首度杀入50强。对于浸大近年国际排名稳步上升的核心推动力,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这要归功于学校四年前开始推动跨学科教育,进行“静默革命”,在课程上进行跨学科改革的同时强调研究成果转化,过去几年都实现相当大的改革。
浸大自2022/23学年起实践跨学科教育模式,开设四个跨学科本科课程,2025/26学年起将开办全新的“数位未来与人文学科文理学士”跨学科课程,亦会推出7个“跨学科第二主修”以及两个“第二主修”课程,涵盖文化产业管理、创意产业管理、数位娱乐,互动媒体出版、绿色科技与可持续管理、应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社会,以及创业与创新管理等领域。
跨学科的精神是要将科技融入各个学科。卫炳江表示,从今年9月起,所有浸大学生都必须学习人工智能(AI),要让学生拥抱科技,即使是学习艺术的学生,也需要接触科技。他续指,过去香港的学生普遍认为文科和理科是分开的,文科生无需学习理科知识,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观念已改变,所有学科都与AI相关,现在常提到“AI+某领域”的概念,无论学生主修文科、理科亦都应当拥抱技术,而这也与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相契合。
在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浸大希望学生无论主修哪个学科都能拥抱科技,卫炳江续指在新科技的推动下,许多新学科将会涌现,他希望学生不仅仅是被动适应未来,而是成为创造未来的人,这是浸大推动学校发展、香港发展以及配合国家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方式。
谈到学生如何拥抱AI?卫炳江称,不是让每个学生学习编写AI程式,而是需要学习理解AI的应用场景、能力和局限性。他举例指,现在很多人提到ChatGPT、DeepSeek等工具,而这些工具提供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故如何分析它们的能力至关重要。他强调,教育重点是打破“这与我无关”或“我不需要懂这些”的观念,让学生接纳AI。
“一校两园”具优势
近年,政府积极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各所大学也不断推出相应措施,吸纳更多非本地学生,助力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浸大如何配合政府吸引留学生来港?卫炳江称,此前浸大凭借跨学科课程的改革,以及教资会的奖项和国际大学排名的成绩,吸引众多新生,也通过海内外的宣传,令许多学生和家长看到了浸大的优势。他介绍,浸大作为香港首个在大湾区设有校区的大学,实施“一校两园”计划,推行交换生项目,让学生可选择在珠海校园学习一至两学期,体验香港和内地的不同教育体系。
在与大湾区融合方面,卫炳江指出,校方一直积极与内地的高校和机构交流,例如在中医药项目上保持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长期合作,近期也在推进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合作。校方会向学生提供内地实习机会和其他多元经历。他建议学生们敞开心扉,体验和学习不同的工作方式,既要扎根香港,也必须开阔视野。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陈风、梁译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