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放慢脚步仔细看 远古化石在身边
在香港这个繁忙都市,我们可以停下来看看身边事物。地砖及墙壁或会隐藏着来自远古的秘密。大公报记者走访全港多区发现,许多建筑石材中,隐藏丰富的化石,让这座现代都市与远古时代产生奇妙的连接。
有学者指出,香港在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科普教育,与内地及海外一些化石文化浓厚的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未来还需要在活动和教育方面加大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市民对古生物学的认知。\大公报记者 余风、苏荣(文) 卢刚昌(图、摄录) 融媒组(制作)
去年香港首次于东北水域的赤洲发现恐龙化石,发展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同年10月23日签署《关于深化地层古生物及史前时期遗址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开展古生物等多方面的合作,首个合作项目就是研究该恐龙化石。
隐藏在建筑石材之中
然而,除了恐龙化石外,本港市面也隐藏不少化石。在港铁沙田站,浅啡色大理石墙身的纹理中,贝类化石图案若隐若现,清晰的螺化石更是引人注目。而在欣澳站,灰绿色的石灰岩墙内,海胆和带壳生物的化石默默诉说着地球的古老故事。
走出港铁站,大公报记者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的K11 ATELIER海旁,发现由石灰岩制成的白色长石椅,其中布满腹足类、珊瑚、双壳类等海洋生物化石,仿佛是一座小型的海洋古生物博物馆。在上环德辅道中的无限极广场,浅啡色地砖同样由石灰岩制成,仔细观察,便能看到其中藏着的带壳海洋生物化石。
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湾仔利东街(俗称囍帖街),街道两旁建筑的墙壁上,看似污渍的黑斑,走近一看,竟是远古生物化石。而金钟太古广场的地砖上,尖长型的螺化石和圆形菊花石化石,为商场增添别样的历史韵味。就连铜锣湾时代广场内的英皇戏院门口的地板,也布满史前海洋生物化石,有腹足类、珊瑚、苔藓虫等。
香港虽然地域狭小,但古生物多样性却令人惊喜。古脊椎动物学家马慧芯博士表示,古生物化石其实离生活并不遥远,它们甚至可能隐藏在建筑石材中。像港铁站的石材,或是家中浴室的岩石,都有可能藏着古生物化石的痕迹,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便能发现这些远古生命的印记。
学者倡增加科普活动
在香港,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广泛,有些发现地远离民居,而有些则靠近民居。古脊椎动物学家马慧芯博士指出,例如在西贡的部分海边,就曾发现过无脊椎动物化石,其位置并不偏远,充分说明古生物化石与市民近在咫尺。除了首次发现的赤洲恐龙化石,大屿山、新界等地还存在植物、无脊椎动物化石,过去也曾发现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种类十分丰富。
与香港相比,马慧芯博士认为,内地在考古领域发展空间更大,众多城市都设有相关博物馆和学科,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多机遇。
她又透露,她与内地古生物学界保持密切合作,早前曾往新疆天山一带考察,上址的地层多属于恐龙生存的年代,尽管当时未能找到大量恐龙化石,但她认为该地区潜力巨大,计划今年内再次前往探索。
马慧芯博士期望香港特区政府能进一步推动古生物相关活动,她指许多学习古生物学的专业人士渴望在香港施展所学、贡献力量,若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活动,不仅能让相关人士学以致用,还能助力公众更好地了解香港本地的自然历史,让这座城市的远古故事被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