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朱国强议员建议校舍增设或加长有盖避雨设施。右图:沈美芬校长认为需灵活地考虑雨天上学情况。
本港已踏入雨季,学生需冒雨回校上课,校服及鞋袜随时湿透。早前深圳发生一宗男子因暴雨中涉水而行,鞋袜湿透后未及时更换,最终感染丹毒,发高烧腿部红肿险患败血症,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绝对不容忽视。有教育界人士忧虑,学童校服湿透后在冷气课室内上课,极易着凉生病,不但影响健康,更可能严重影响学习情绪。而有家长则“超前部署”,透过事前演练与充足准备工夫,应对雨季上学。
“如果知道明天上学下雨,我必定会提前将一套干净校服、乾袜及毛巾放入女儿的书包内。我又会特意与小朋友在家中进行练习,模拟一旦返到学校全身湿透,教导她可以自行前往洗手间更换校服及乾袜。”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何太(化名)说。何太指出,这个独特经验准备,让女儿对可能遇到的“全身湿透”情况下,大大提升了她的应变能力。
提供替换物资 驾车接送学生
面对家长的积极准备,学校方面亦不遗余力,多管齐下为学童提供保障。石湖墟公立学校校长沈美芬指出,“过去曾有放学时遇上暴雨,跨境学生家长未能及时到校接送,老师便主动驾车送学生到港铁站,以确保学生安全。”她续指,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学校已实施多项雨季应对策略。校方会在校门加派人手和工友,协助有需要的学生。同时,学校亦允许家长进入校园并提供即时的支援。
为应急所需,学校也准备充足的备用物资,“包括由学生捐赠的环保校服、一次性内裤、袜子和拖鞋,并提供吹风机和纸巾,供湿透的学生及时更换和擦拭。”沈校长强调,这些措施的推行,既为学生在雨季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又能让家长安心。
早前深圳一名男子在水浸期间涉水而行,湿脚焗了一整天未有处理,翌日高烧至摄氏40度,小腿红肿疼痛,幸好及时送院检查,否则可能因丹毒致命。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前会长连慰慈医生提醒,双脚若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引发多种皮肤问题。
连医生指出,“暴雨中的污水可能含有链球菌等细菌,一旦皮肤有伤口,便会受到感染。当双脚浸泡在水中,尤其是污水中,皮肤会变得潮湿、软化,容易产生微小裂缝或破损,让皮肤的保护屏障受损,成为细菌入侵的途径。”
对经常户外活动的中小学生,连医生建议学生应穿着合适鞋袜,选择透气、防滑的鞋子,搭配吸汗的棉质袜子,避免长时间穿着湿鞋袜。学生在雨季或户外活动后,家长应检查其脚部状况,确保没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议员倡拨款改善校园设施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朱国强指出,虽然教育局的《学校行政手册》并未明确规范雨季防止学生湿身回校的措施,但目前不少学校已采取校本的弹性安排来应对。朱国强说:“大部分小学在开学前的新生家长日,学校会提醒家长为子女准备雨具;部分小学教职员及工友会主动协助学生吹干头发、衣物甚至鞋袜,并预备后备校服供学生更换。而中学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较高,一般要求学生自行处理。”
朱国强又提到,现有校舍设施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对于校门与落车地点距离较远的学校,应增设或加长有盖避雨设施,以确保学童上下学途中免受风雨侵袭。同时,针对校内不相连的建筑物,应兴建有盖通道连接,为学童提供一个全天候的校园活动空间。”他建议,政府应将此类工程纳入“大规模修葺工程”范畴,并拨款改善,并按不同校舍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改善方案。
大公报特约记者 文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