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顺敏副校长
“只要找对地方,谁都可以发光”。从事教育近23年的顺德联谊总会李兆基中学刘顺敏副校长坚信,只要发掘到学生的才能,让他们有平台发挥,将来会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成为老师的梦想在刘老师小时候便已萌芽。她回想起小学时担任班里的小老师帮助同学温习,当同学对于课堂上教的内容有不明白的地方时,她会好好解答,这段过程令她很有满足感和成功感,也令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中文老师;这段教学路上除了令她有与学生们相处和陪伴学生成长的难忘时光,备课的过程亦令她有机会从中学习额外知识,以及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让学生们对她的授课有信心。
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不同标准
多年前,曾经有一名学生问刘老师:“Miss Lau,您有无试过默书考试测验唔合格的一刻啊?”这句话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她当刻意识到不能经常把自己的标准加于每位学生身上,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受情绪影响、能力不足,或者没有动力,需要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能让他们因为在考试中感到受挫而放弃自己。她提到多年前一名中一学生,他在学校经常不守规矩,成绩一度徘徊在留班边缘;但她留意到那位同学非常擅长于中史的知识,于是她在午膳时间在操场举办“文史问答擂台挑战赛”,他最终在比赛中成为冠军。这次的成功经验也令他在学校受不少同学赞赏,获得成功感后也令他意识到要守规矩,发愤图强读书建立自己的目标,最终在公开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在高考取得3个A。
刘老师深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只是不是所有学生的优点都能透过学业成绩反映出来,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担任领导角色,这种才能便不是能透过考试制度衡量的。她说道:“我最希望学生将来有一个成功的前景”,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多留意每一位学生有哪些特质和优点,“每位学生都有发光发亮的一面,只要经过悉心栽培,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将来定能大放异彩。”她也会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协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跨越难关。
母校的大门一直为同学打开
教授中国语文及中国文学的刘老师,除了在课堂向学生教授知识外,亦会透过课文向学生传授人生道理。她提到北宋作家苏轼是她人生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他那种面对顺境时积极入世;面对仕途失意时,仍能豁达地面对自己处境的态度让她受益良多。在课堂上她也会教导学生:“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尽力去做;时不我与时也不要过于灰心丧志,尝试豁达面对。”
刘老师除了希望学生们将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也希望学生们将来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但她更希望学生们记得自己母校的大门一直为他们打开,不一定要取得了成就才回来报喜。她回想起曾经有一名学生因为公开试表现不理想而感到沮丧,返校找她求助,她对此表示很欣慰,因为这位学生记得学校一直是学生的倚靠,而没有选择错误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她寄语学生,即使将来人生路上遇上不如意的事想找老师求助,甚至纯粹想找老师们聊天,愿意回来母校是一件值得老师们欣慰和感恩的事。\大公报记者 古倬勳(文、图) 张凯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