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工总建议特区政府,发展卫星及无人机等应用于商业和民生的“新太空经济”产业。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香港工业总会与香港城市大学于上周五(1日)举办《翱翔太空:香港新太空经济的产业机遇》研究报告发布会,探讨香港发展太空经济的方向和产业与学界的角色。工总建议特区政府尽早善用香港科研基础,制定新太空经济产业政策,将航天工程的顶尖科研能力转化为新型工业的一部分,助力本地创科产业和国家重点科研发展。
十大产业包括卫星无人机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庄子雄解释,以往“太空经济”的概念主要围绕在国防、军事。“新太空经济”概念在于科技的商用落地,并应用于民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研究报告提出,香港可以重点发展十大产业领域,分别包括:卫星相关产业和服务,如通讯、遥感及卫星设计维修;无人机相关产业,特别是大湾区物流管理;感应器相关科技和物联网应用;精密和精益生产,包括先进制造与3D打印技术;机械人科技的设计和开发;新材料科学研发;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生态管理和环保科技;太空法规和国际争端调解;太空相关企业融资服务等。
香港制造的机械腕錶以其精密闻名于世,此类高精度制造技术最初应用于鐘錶领域,随着科技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卫星制造领域。卫星电子机械系统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对新型材料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先进制造工艺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正推动航天工程向更高精度与可靠性迈进。现时香港有不少卫星制造和设计公司正在发展,庄子雄认为,卫星产业需要依赖全球供应链,香港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区域协同效应。
近年,香港本地大学亦参与国家航天卫星及太空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服务。目前本地三所高校设有航天工程及相关专业硕士课程,据统计,每年均培养超过100名人才,其中多数毕业生进入航天科技相关产业从事研发、工程及技术管理工作,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