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九三九年春节,胡政之(二排左四)、张季鸾(二排左五)与香港《大公报》报社同事合影。
【大公报讯】记者龚学鸣报道:徐铸成,这位中国著名记者与新闻评论家,曾任《大公报》记者、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的重要见证者。他的《徐铸成日记》里,记载了一段日占初期惊心动魄的虎口脱险经历。
资金粮米利诱 不为所动
香港沦陷后的一天上午,两名日本兵和一名臂缠红布的广东人闯进《大公报》宿舍,指名要找金(诚夫)经理与负责编务的编辑主任徐铸成。两人被带上一辆“插着‘日军××师团报导部’旗”的汽车,押到了德辅道的一幢大楼,见到身着军装、佩中佐级肩章的“多田部长”。多田不用翻译,中国话讲得相当好。他直言《大公报》虽是抗日报纸,但日军可以“不咎既往”,只要合作复刊,资金、纸张、粮米都会供应。原因很简单,别的报纸“没有力量”,而《大公报》在国际上有影响。
然而,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侵华步步进逼,《大公报》同仁不愿受日军压制,仰人鼻息,早已立誓决不在日寇铁蹄下办报一天。先后六次迁馆,虽颠沛流离,却始终昂然不屈。
面对多田的拉拢,两人以纸张烧毁、银行停业为由推辞,多田执意要两人主持,还催促提供预算与人员名单。两人故意称需要原班编辑部才能保证质量,又说许多同事已失联,借此拖延。
离开时,翻译特意指着对面房子冷冷暗示“已被监视”。翌日,多田再次询问是否“想通”,两人依旧以寻人困难为由周旋,还交出一份早知无法找到人的名单。
终于在天刚亮时,徐铸成换上旧唐装,从宿舍后门溜走,混入码头,挤进船舱,成功虎口脱险,奔赴广西继续出版桂林版《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