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十二月十二日日军侵占九龙,《大公报》香港版于十三日出版后停刊,终刊号社评《暂别读者》引文天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慨然自励,宣称“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和亲爱的读者们,在黎明时相见!”
损失资产“二百万以上”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九日,《大公报》桂、渝两版同时刊登《本报港版停刊经过》,表达了港版誓与祖国同命运的决心:“我们明知港馆必遭毁灭,而不能不忍受牺牲,支撑到底……本报的资产损失,则达二百万以上。”
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八年春,胡政之率费彝民、李侠文等人赴港筹备复刊《大公报》港版。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大公报》香港版正式复刊。复刊号报头下印有“一万五千九百三十四号”,费彝民为经理,李侠文为编辑主任。香港《大公报》继承英敛之时期以来《大公报》的爱国传统,使《大公报》爱国思想的这条主线,一直延续至今。
《大公报港版复刊辞》回顾艰辛历程,坦陈复刊的意图:“我们在八年抗战中,事业由黄河而到长江流域,由长江流域而到珠江流域,一切都是团体行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我们还是本着书生以文章报国的本心,恢复港版,想要利用经济比较安定的环境,加强我们为国家民族服务。”
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起始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中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一度停刊。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复刊后,除了被港英当局被迫停过一段很短时间外,没有中断地连续出版至今,是各版《大公报》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