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廉政公署侦破一宗怀疑诈骗社会福利署长者社区券津贴的案件。
廉政公署侦破一宗怀疑诈骗社会福利署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简称“社区券”)津贴的案件,拘捕两男三女,年龄介乎27至57岁。案件主脑为一名注册护士及一名注册职业治疗师,二人各自经营私营护理机构,涉嫌拉拢长者家人,协助长者申请社区券并在涉案机构使用,却未提供上门家居照顾及支援服务,还向社署提交不实服务纪录,获得津贴后由相关机构与长者家人摊分。\大公报记者 余风
主脑为护士和职业治疗师
廉署指出,两间护理机构涉案期间,每月为约20至200名长者提供家居照顾及支援服务,获发津贴约1800万元。其中部分津贴对应真实服务,部分存在虚假成分,具体涉案个案及金额仍在调查中。
廉政公署执行处总调查主任邹佩均表示,两名主脑自前年开始合作,初期由其中一人经营机构并申请成为社区券计划认可服务单位。他们利用医护身份接触市民,拉拢长者家人协助长者申请社区券,并以“可安排家属担任服务提供者”为诱,哄骗家属参与勾当。
调查显示,申请人均符合社区券资格且有护理需求,但涉案机构与家属私下约定,表面上由机构派员提供服务,实际并未上门,其后由护理机构及申请人的家人摊分津贴。为让家属认为分账合理,涉案机构还设“速成培训班”,雇用家属作挂名员工,使其成为长者的挂名服务提供者。
调查发现多种违规行为,包括部分申请人子女有正职,无法在日间提供照顾;涉案人哄骗长者预先在空白服务时数纪录表签名,或在纪录表上虚报服务提供者名字;存在“有上门却未做足”、虚报服务时数的情况,例如同一人同一时段照顾不同长者,或短时间内跨港岛与新界提供服务。
或采取更多执法行动
事件始于2023年中,被捕人均非长者家属。目前调查仍在进行,实际涉事个案和金额有待进一步核实。廉署表示,发现有市民受唆摆参与,将与律政司研究是否采取更多执法行动。
社署推行的社区券计划,是“钱跟人走”及“能者多付”,支援长者居家安老,自由选择合适的社区服务,该案的问题机构均涉及上门服务。该计划依据长者及同住家人的收入进行经济状况审查,厘定长者的共同付款级别,共分六级,长者需支付服务组合价值的5%、8%、12%、16%、25%或40%,余额由政府承担。合资格长者凭券可购买认可服务单位的服务,面值最高达1.06万元,可用于日间护理中心服务或复康等上门服务。
该计划自2013年推行,现约1.2万名长者使用。社署助理署长(安老服务)甄丽明表示,社署去年接获举报后联同廉署调查。社署会加强审核涉案两个护理机构的服务,现时该两间机构仍有提供服务,惟若调查结果显示两机构确有诈骗行为,将会按照现有机制终止两间机构的服务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