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贸仲报告:香港仲裁角色越发重要

2025-09-17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任芳颉、郭瀚林北京报道: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16日在京发布《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4-2025)》。《报告》指出,去年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涉案数量呈上升趋势,并将在今后的国际商事仲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283家仲裁机构,设立案件超76万件,同时增长26.4%,共设立案件的争议金额标的突破1.2万亿,同比增长了4.54%,两年连续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仲裁机构平均办理案件数量2703,平均标的额42.9亿元。其中有96家仲裁机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4373件,同比增加40%,案件的标的总额突破了1978亿,同比增长了16%。2024年设立的涉外案件总额是758件,占全球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的17.3%,争议标的金额是811.25亿元,占比达41%。

  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介绍,过去一年,贸仲在推动中国仲裁国际化,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地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准确的理解和适用贸仲的仲裁规则。贸仲还发布了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事务部由仲裁机构颁布的关于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引,为AI与仲裁深度融合提前提供前瞻性的制度基础。

已更新《仲裁五十问和五十例》

  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相关持份者了解和参与香港仲裁,及时把握“港资港法港仲裁”给企业带来的新选项、给法律从业者带来的新机遇,贸仲香港仲裁中心今年2月根据香港仲裁法律,结合最近5年来办案管理的最新实践,对在2020年首次发布的《贸仲香港商事仲裁五十问和五十例》进行了系统的更新和发布。

  中国仲裁政策近年来持续优化,相关法律不断完善。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介绍,最高法今年2月发布了新的司法解释批覆,首次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赋予了大湾区内设立的港澳企业,在特定的前提下选择港澳的适用法律,即选择港澳作为仲裁地,为大湾区跨境的商事活动提供了更灵活的法律框架。今年6月,最高法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仲裁职能作用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允许大湾区内地的港资、澳资企业自由约定仲裁地,从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推动建立统一的大湾区仲裁规则和线上争议解决平台,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商事仲裁高地。

  《报告》显示,2024年案件的数量来看,中国贸仲、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机构的涉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贸仲涉案的数量连续13年呈现连续增长。“与世界上著名的仲裁机构相比而言,贸仲为代表的中国仲裁机构,在国际商事仲裁方面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进一步提升,也将在今后的国际商事仲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承杰说。

  “作为国际争议解决枢纽、中西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香港在国际商事调解领域优势明显。”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蔡伟平向《大公报》表示,香港的普通法体系与国际规则深度衔接,“一国两制”框架有效衔接内地法律实践,使香港调解机构在处理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时,既能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又能兼顾不同法域当事人的法律预期。依托制度开放性与专业集聚效应,香港正成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首选调解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