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点击香江/从施政报告看“一国两制”新阶段的新发展新气象\屠海鸣

2025-09-18 05:01: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去年12月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

  习主席深刻总结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精辟论述“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在港澳社会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香港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对“一国之本”与“两制之利”、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大局与拓展国际联系等问题有更深刻的感悟,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香港应以分秒必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责任感加快发展步伐。

  “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后,香港如何发展自己、贡献国家,昨日,行政长官李家超以“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为题,发表了2025年施政报告,对香港未来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做出了规划部署。

  昨天的大公文汇全媒体和TVB、now TV等本港主流媒体,全天实况报道了李家超对施政报告的宣读、解释和交流活动。香港市民看到,早、午、晚出席了三场重要活动的李家超,佩戴绿色领带,手持绿色封面的施政报告,神采飞扬、精神抖擞,显得更加踌躇满志、踔厉奋发。

  改革打头阵,再现坚定决心

  细细阅读观察这份施政报告,立足香港实际,聚焦国家战略,放眼世界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字里行间,处处展现出改革攻坚的锐气,表露出加快发展的决心,彰显出香港繁荣发展的活力,以及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作为特区治理第一责任人的担当作为,从施政报告可以看出和领会香港在“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的新发展、新气象。

  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为主基调。从报告可以看出,改革是一条贯穿全篇内容的红线,改革的理念体现在提升行政效能、化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加民生福祉等诸多方面。

  从提升行政效能看,尽管在《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的“政府效率”排名巳经是世界第二,但李家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主要目的在于:把制订和执行政策的责任更好衔接起来;推动部门首长建立有效管理团队与运作系统;当部门出现问题须查找不足及改善厘清责任,按情况依照制度进行行政或纪律处理。如此一来,令政府部门的责任更加清晰,提升各个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昨天报告提出了这一重要之处,不少市民迅速评价,这是政府管治的“点睛之笔”、“如椽之笔”。

  从推进重点工作看,施政报告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上突破较大。一是提升决策层级,将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由李家超亲自主持,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体现出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决心;二是简化行政流程,引入快速审批制度、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和投资、采纳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装备等,体现出改革求变的信心;三是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授权政府为提速北都发展制订简化法定程序,体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力,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从拓展发展空间看,施政报告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举措,既对接国家战略,又发挥香港优势,也顺应世界潮流,体现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命如炬,以肩载道。

  从改善民生看,施政报告在住房、安老、医疗等方面的惠民举措,同样体现出改革理念,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透过改变固有的套路,开辟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无论是标本兼治,还是普惠共享,都新意满满,很多市民翘起了大拇指。

  创新有锐气,更显磅礴大气

  施政报告用了一个专章阐述“产业发展和革新”。其中关于AI的阐述格外引人注目。

  报告指出,香港具备科研、资金、数据、人才的优势,并有丰富应用场景,有望成为全球AI发展枢纽。政府会加大推动AI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以“加强基建,推动应用导向”为策略,在重视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下,推进AI+发展,促进AI在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实现“AI产业化、产业AI化”。此外,报告还提及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低空经济等。

  由此可以看出,李家超和特区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创科发展是香港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必须牢牢抓住的机遇。通过近年来的摸索实践,李家超和他的团队深刻认清了香港创科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把优势用好,把劣势补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香港完全可以在新赛道上赢得一席之地。        

  创新,更体现在巩固和提升“三大中心”上。比如,施政报告提出,透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等等。

  又比如,施政报告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办事处,包括投资推广署、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驻内地的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

  创新,还体现在“以文塑旅,文旅融合”上。比如,施政报告提出,为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将大力发展“游艇经济”“盛事+旅游”“生态+旅游”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非常重视促进穆斯林旅游,鼓励业界推出更多穆斯林旅客友善设施及餐饮,今天起至2026年底成功获得清真认证的餐厅,认证费可获半额资助。

  纵观施政报告,李家超毅然将“创新”作为贯通报告全篇的又一条红线。有的创新之举是过往某些领域创新的延续,有的创新内容则是在新领域提出新措施;有的创新办法是“锦上添花”,有的创新路径属“雪中送炭”。

  笔者还留意到,李家超带领政府一班人创新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不仅立足于香港,而是把香港优势、内地需求、国际市场的变化三者因素统筹考虑,综合谋划创新的出路,不仅有创新的锐气,也更显创新的大气。

  民生更实惠,温暖千家万户

  在过去3个月的公众咨询期内,特区政府举办了40多场咨询会,李家超多次带领同事落区倾听民意,咨询期内共收到逾10100份意见书。

  如此重视倾听民意,因为在李家超看来“民生无小事”。施政报告以民生为压轴专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盖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社会福利、保障劳工、关爱共融等九个重要范畴,从报告可以看出,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办法更多了。

  解决“老大难”民生问题的路子更熟了。比如,三年前,公屋申请者平均要等候6.1年才可上楼,经过本届政府三年多的努力,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已缩短整整一年至5.1年,下一步迈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标。由于近年来解决住房难实效很好,越来越多市民反映,对达到这个目标很有信心。

  解决新的民生问题的思路更活了。比如,针对“方便出行”这个主题,报告提出了“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加快引进集体运输系统”、“推广自动驾驶车辆”、“立法规管网约车”等多个解决方案。

  解决忧难事项的措施更实了。比如,在支援中小企业方面,政府将减收非住宅用户50%的水费及排污费,豁免小贩、食物业、渔农业、酒牌等23类牌照及许可证首次签发或续期费用等;在劳工支援和保障方面,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劳工,革新再培训局,加强本地技能培训。

  解决系统性的民生问题更具前瞻性了。比如,政府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制订涵盖安老、医疗、房屋、文化康乐、乐龄科技以及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应对高龄化的挑战。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始终关注香港的发展,他在与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官员交流时多次强调,特区政府一定要锐意改革,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一定要善于在国家大局下谋划自身发展,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一定要坚持施政为民,不断增进市民福祉。

  李家超的2025年施政报告正正体现了改革、发展、为民的主题。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在中央的坚定支持下,全体港人共同努力,香港必能在“一国两制”实践的新阶段,书写更加亮丽、更加高质量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