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市建局建议将佐敦的文华新村(八文楼)重建成西九龙另一个地标式的综合发展区。\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本港楼宇老化问题日趋严重,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三招,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市区重建,当中包括放宽地积比率转移安排,容许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跨区转移;放宽七个指定地区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两成,并容许转移至北部都会区或其他地区用作投地时扣减地价等。目标明年上半年推出措施。
香港测量师学会认同措施方向正确,有发展商认为,新措施可增加经济诱因,推动迫切的旧区重建。\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
“我们会以新思维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市区重建”,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公布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三项新措施(详见列表),推动市区重建,除配合市建局检讨重建赔偿安排而预留用地外(见另稿),政府亦鼓励私人力量参与市区重建。
容许转移至北都或跨区使用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50年以上楼宇每年增加约500栋,但重建楼宇每年约160栋,可见香港楼宇老化速度较重建速度快,须增加市场重建诱因,加快旧区重建速度。当中地积比转移并非新事物,但暂时只适用于油麻地及旺角的重建项目,转移至同一分区计划大纲图上的“接收地盘”,转移楼面上限为“接收地盘”准许总楼面面积的30%,政府计划放宽安排,容许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跨区转移到其他地区以至新发展区,“地盘面积是否设下限、转移面积是否沿用30%上限,我们会再听业界意见。”对于如何处理跨区地价的差价,消息人士称政府当局仍在思考中,细节未有定案。
至于在七个指定地区试行适度增加重建项目地积比率,消息人士表示,相关地区包括长沙湾、马头角、旺角、西营盘与上环、荃湾、湾仔及油麻地,是去年生效的强拍条例所指定的七个具较迫切重建需要的地区。目标是针对楼龄超过50年、地盘面积至少700平方米的项目,政府拟透过重建可获增加两成楼面作为鼓励诱因,并容许将增加的地积比率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使用,或转为金额用作抵销在投地或进行其他项目地契修订、原址换地所须缴付的地价。
措施类似政府70、80年代在新界收地采用的换地权益书制度,但据悉,政府为避免炒卖,将禁止转售有关地价权益,而涉及地价金额则由地政总署按当时的地价作出评定。
消息人士表示,三项建议皆不涉及修例,将于今年10月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提交方案,其后会进行两个月咨询,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推出措施。
研究将工业用地改划作住宅
香港测量师学会土地政策小组主席刘振江表示,现时收购旧楼成本非常高,即使现时可透过强化条例去做併楼或上法庭的程序,时间仍比较长。他认为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市区重建方向正确。恒基地产执行董事黄浩明表示,欢迎政府提出以新思维推动市区重建,预期可增加经济诱因,积极推动迫切的旧区重建。
此外,为释放市区工业用地,政府今年将展开新一轮研究,将部分工业用地改划作住宅、商贸等用途,明年内提出建议,包括活化工厦计划未来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