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发展北部都会区,可提供更多房屋供应,有利市区重建。\大公报记者凯杨摄
【大公报讯】记者曾敏捷报道:为支持市区重建局推动市区重建,施政报告提出,将于北部都会区的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预留三幅土地,让市区重建局筹划兴建新楼,作为将来“楼换楼”的替代单位。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市建局现正检视重建赔偿安排,料明年内有结果,预留用地发展“楼换楼”替代单位,可让受市建局重建影响人士有多一个选项。
据了解,市建局获预留的三幅用地总面积约4公顷,预计可建楼面约18.6万平方米,其中两幅位于古洞北、邻近双鱼河,另外一幅位于粉岭北,邻近联和墟。
政府消息人士昨日表示,现时受市建局影响的住户,可选择现金赔偿,而住宅自住业主亦可选择“楼换楼”,但目前市建局的“楼换楼”计划,是必须先接受按“七年楼”呎价计算的现金补偿金额,再用有关金额用来购买原址重建或同区项目的低层单位。政府预留相关用地予市建局,是为配合市建局检视重建赔偿安排,受影响住户日后可选择现金赔偿,或直接在“楼换楼”项目选择替代单位。至于不同物业涉及的楼价差额,将由市建局评定价格及作详细安排。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市建局的重建赔偿安排检视,除考虑提供直接“楼换楼”替代单位,亦会检视“七年楼”赔偿机制,料明年内有结果。除三幅北都土地外,市建局在今年六月初亦获政府注入红磡以及将军澳两幅土地,其中将军澳137区的9公顷土地,亦包括研究作“楼换楼”用途。
为业主提供更多选择
市建局回应表示,欢迎政府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旧区重建,局方将全面配合。对于政府预留三幅土地予市建局兴建“楼换楼”替代单位,市建局认为,不单为检讨及优化现行收购及补偿机制带来更灵活的空间,亦为受重建项目影响的业主提供不同选择,满足个别需要。
至于放宽地积比率转移安排、适度增加指定地区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市建局认为,可为更新高密度发展的旧区,创造更大规划空间,有助推动私人市场参与市区重建,加快处理旧区楼宇老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