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咪錶收费时隔31年加价,特区政府表示,此举既追补70%通胀,亦希望打击“咪錶霸”。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恒镔及西贡区区议员方国珊均指出,单靠加价难治本,需多策并举平衡效率与市民负担。
陈恒镔认同加价有通胀追补的合理性,但直言“加价与杜绝霸位是两回事”。他指出,加价后咪錶价格仍处低位,难约束长期占用者,且现行规定存明显缺陷:“只要付费就能长期停,甚至有人用来做回收、做生意,完全背离咪錶‘短期停车’初衷。”他建议尽快修改咪錶使用的相关法律,明确禁止长期霸占与商业用途,同时增加咪錶数量、优化执法流程,提升车位流转效率。
谈及后续影响,陈恒镔坦言加价或引发私人停车场跟风,但长远解困关键在增供应──政府承诺两年新增1.2万个车位,有望缓解短缺。他支持商用车维持收费不变,因营运车车位比例不足1:1,40%车辆无固定位,加价会加重负担;并建议引入闭路电视监控超时停车的情况,同时强调400元违停罚款需平衡力度,避免少数司机“以罚代停”。
方国珊认为加价难阻群组协调、多车接力方式的霸位行为,建议加快用新的“僵尸车”条例,针对长期不动的“僵尸车”,加强巡逻监控;盼将新建住宅车位配比提至“3单位1车位”,开放政府夜间车位,并呼吁执法更人性化,避免临时停车即吃“牛肉干”。\大公报记者 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