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香港仔“绿在区区”回收点,不少市民已熟练掌握整段回收流程。\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政府决定暂缓实施垃圾收费,环境及生态局今日将到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会议交代详情。大公报记者昨日走访多区“绿在区区”回收点所见,前往做回收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人表示,分类回收已成为生活习惯,不推行垃圾收费亦无碍回收。
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郑健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约四成半到“绿在区区”参与回收的市民不要积分,在市民自发减废回收趋势明显形成的情况下,相信不同工具都可帮助本港走向“零废堆填”。\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李芷珊
记者昨日走访香港仔、鸭脷洲“绿在区区”回收点发现,前来做回收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市民已熟练掌握分类、称重、投送等回收流程,遇有分类疑问时,现场职员会即时上前协助指导。其中在鸭脷洲“绿在区区”,仅下午五时半后的40分钟内,就有近20位市民陆续携带回收物前来处理。
市民:环保是为下一代好
家住香港仔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会凑两家人的回收物,每两三周到回收点一次,塑料包装、饮料瓶等都会提前洗淨整理,“这些东西扔了很浪费,既然有回收渠道,就尽量去做,环保都是为了下一代好”。
王女士认为,回收设施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希望屋邨每栋大厦能设置厨余回收桶,“之前试过拎着厨余走很远去投送,没地方冲洗回收桶,最后只好放弃,要是楼下就有桶,肯定坚持做”。
在“绿在大埔墟”,王女士表示,每周会到一次,主要回收废纸、胶樽及纸包饮品盒等物品。她认为回收工作并不困难,因已养成习惯,更会特意储存回收物再集中送往回收点。尽管她累积了不少“绿绿赏”积分,但至今未曾换取任何礼物,强调参与回收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地球。
市民霍先生昨日到“绿在大埔墟”主要是回收旧电池,他平时也会将旧电器带到上址回收,约每半年一次。由于回收频率不高,他坦言换积分并非其主要动机,更重要的是透过行动为环保出一分力。
甘愿花时间在家仔细分类
“绿在大埔墟”营运团体环保协进会总干事邱荣光表示,每日均有不少市民到该处回收,除有为兑换积分的参与者外,留意到愈来愈多人不要求任何回赠下,仍主动提交回收物以支持环保。另外,部分市民亦愿意花时间将家中可回收物仔细分类、清洁并处理妥当,“例如已预先把胶樽、铝罐及纸张分类,甚至将纸张上的胶纸撕除干净后才回收”,显示市民对回收工作的投入程度正日益提升。
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郑健昨日接受访问时引述数据指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弃置量从2021年高峰期约1.13万吨,持续下降至去年的约1.05万吨,今年上半年更已进一步降至约1.01万吨,显示特区政府的减废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转垃圾弃置量过去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整体回收率亦从2020年的28%持续增至2024年的34%;“绿在区区”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亦比去年同期上升20%。值得关注的是,约45%参与“绿在区区”的市民,回收并非为了“绿绿赏”积分,而是自发支持环保,反映民间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郑健:政策措施要因时制宜
郑健表示,特区政府开展减废回收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民情,因时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特区政府未来将循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完善回收配套、尽用市场力量及持续与业界探讨四大方向,继续努力推动减废回收工作。他相信在市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推动减废回收工作下,未来十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弃置量,从现时的约1万吨再减少约1000吨,便有望在无需兴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设施前提下,于2035年实现“零废堆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