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蔡若莲表示,“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已正式展开工作,预计明年推出北都大学城发展概念纲要。\大公报记者凯杨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昨日就新一份施政报告多项教育政策作出回应。她表示,“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已正式展开工作,预计明年将推出发展概念纲要;同时,教育局将成立“留学香港专班”,联系政府不同部门一同宣传“留学香港”品牌。
至于直资学校可申请增加班数及每班学生人数的“试点计划”,蔡若莲强调措施不会影响本地生资源分配。\大公报记者 郭如佳
施政报告就北部都会区大学城,提出成立“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蔡若莲表示,行政长官李家超非常重视北都发展,目前小组已开展工作,正参考世界不同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预计明年会推出概念发展纲要,认为推展进度已经很快。
参考各地大学城成功经验
蔡若莲指,去年已与本港大专院校的代表会面,询问对北都大学城的初步意向;三批大学城土地最早将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三批土地的发展定位及愿景考虑以产业为导向,例如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一带,融合邻近高端专业服务和职业专才培训联动发展;牛潭尾一带则可考虑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区的整体创科发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并与第三间医学院及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发展。蔡若莲表示,院校要结合北都发展并互相配合,亦要配合本港八大中心需要及国际教育枢纽建设,并非只将原来校舍搬迁到新校舍。
谈到第三间医学院,蔡若莲表示,专责小组已经开了多次会议,从专家的角度完成了意见,现进入从财政角度审议意向书的阶段,会在适当的时候尽快公布有关进展。
施政报告提出,为了招揽更多国际教研人才和学生,教育局会成立“留学香港专班”。蔡若莲指,专班联系政府不同部门,包括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人才服务办公室、经济贸易办事处等,并会与八大院校一同到海外宣传“留学香港”品牌,吸引对香港认识不多,但具有出外留学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她强调,香港天然资源有限,除外汇储备外,预计未来人口老化速度快,唯有人才储备乃经济持续发展关键,亦可为国家培育更多创科顶尖人才。
蔡若莲补充,部分地区对科研人员及学者态度未算友善,而香港拥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强的大学,具备独特优势,应用两文三语及汇聚东西文化,非本地生或科研人员较容易适应本地生活,且无语言障碍;加上本港教育基建完善、科研实力强,在全球具高吸引力。香港国际化、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亦有助学生开阔视野及建立人脉网络。
被问及本港的非本地生是否以内地生为主,蔡若莲指,现时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是中国和印度,强调增加非本地生数量外,多元化及国际化都很重要;而香港的天然资源不多,除了外汇储备,人才储备亦相当重要,可为国家发展培育更多创科顶尖人才。
蔡若莲:绝不资助非本地生
施政报告提出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数及每班学生人数的“试点计划”,可扩大录取持学生签证并自资入读的非本地生,料最快2026/27学年推行。蔡若莲举例称,现时小学直资学校每班最多收生33人、中学则41人,但课室容量可达45人,学校可利用当中差额额外收生,强调计划不影响本地生获取录的机会。她表示,学校要确保师资等配套齐全,相信各校会考虑其自身条件及可容纳学生人数,循序渐进地增加,当局不预计非本地生人数会有很大增幅。
此外,明年起每间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费学额将由现时四成提升至五成。蔡若莲强调,调整不影响本地生资源分配,院校不会一次过用尽所有配额,而是分四年循序渐进,每年逐步增加,院校可按师资、设施和宿舍等配套节奏发展。她重申,不论学费或其他费用,政府绝不会资助非本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