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郑镇炎重走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閒”,踏着秦岭大地初雪的泥泞,走过三军会师的将台堡,跨过险峻的六盘山,迎着猎猎旌旗,已徒步了248日的香港资深传媒人郑镇炎,正一步步地走向90年前红军长征的终点:陕西省吴起镇。
昨日,在距离吴起镇约100公里的环县四合原乡,郑镇炎激动地向大公报记者表示,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传承长征精神,见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前行,走向今日的繁荣富强。郑镇炎在长征路上不断获得民众的支持打气,他的事迹在《大公报》刊出后,更感动其他港人与他同行,共同分享抵达终点的喜悦。他昨晚寄语年轻人,有机会就要走一走长征路,不畏艰险,为理想而奋斗。\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
郑镇炎自上月13日离开红军长征的转折点─甘肃省陇南的哈达铺后,一路风尘仆仆,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向着固原市的将台堡和六盘山进发。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他冒雨徒步数公里的“红军小道”,走过海拔2600多米高的山路,面向大雾笼罩山顶,沿途唱着在江西于都学会的“十送红军”军歌,吟诵着毛泽东的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0月9日,郑镇炎顺利抵达固原市的将台堡,参观了当年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纪念馆。心情澎湃的郑镇炎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当年红军由江西于都出发,历经磨难,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救国为民精神,砥砺前行。
路上从未遇过一个冷漠的人
回顾走过的长征路,郑镇炎对记者表示,虽然独行,但路上从不孤单,不时有驾车经过的市民停车向他致敬,或陪他共同前行数日,为他打气。
他表示:“一路走来,从未遇到过一个冷漠的人,从没有人对我不礼貌、从没有丢过东西。当大家得知我来自香港,重走长征路时,都主动与我交流,邀我进屋喝茶,送我水果、干粮。”
在距离吴起镇约150公里处的甘肃环县,一名常看郑镇炎长征日记的山东粉丝窦先生,更相约他在10月15日上午一同徒步,目的地是27公里的洪德镇,“窦先生比我年轻12岁,喜爱运动、旅游,我们在途中有倾有讲,休息时互相分享食物。”郑镇炎很高兴又认识一个新朋友,虽然山路崎岖,充满泥泞。路上遇到的交警,不但热情为他介绍路线、拍照打气,还为他指挥交通。
港人朋友陪同 一起走向终点
郑镇炎的独行壮举,引起不少港人关注。在固原市,当他得悉固原市第二中学在过去30年,坚持每年组织数以千计的学生,徒步到50公里外的“任山河烈士陵园”拜祭先烈后,郑镇炎联同老同学各捐资5000元,帮助该校有需要的贫困学生。之后,他由乃河村徒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拜祭烈士。至10月15日,他的两位港人朋友也赶到环县,陪他一同前行。“过程比终点更重要。”他每天写日记、拍照片、积累金句鞭策自己,“希望让更多港人了解这段历史,没有红军的牺牲,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
郑镇炎寄语年轻人,有机会就要走一走长征路,哪怕一小段也好,体验一下红军过雪山草地、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