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护理区内的水牛安装了GPS追踪器,按照湿地情况调整水牛放牧的路线。\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右图:“智慧湿地”项目为护理区内的鸟类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大公报讯】记者古倬勳报道:米埔自然护理区早前获国际湿地组织颁发“星级湿地中心金奖”,是全球三个获奖湿地之一,也是中国首个湿地获奖。护理区2022年起推动“智慧湿地”项目,为黑脸琵鹭等濒危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也因此发现及确认了最新的箱型水母物种在香港水域栖息。
为更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等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于2022年在米埔自然管理区展开“智慧湿地”计划,设立基于物联技术的监测系统,以提升湿地保育与管理能力,包括监测水位、水质和水牛活动的感应器、以人工智能(AI)分析及监察野生动物的太阳能红外线相机等。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湿地生境经理蔡咏峤举例,其中护理区内共有14只从大屿山引入了的水牛并为牠们的颈圈安装GPS追踪器,按照湿地情况调整水牛放牧的路线,有效营造淡水沼泽及种植水稻吸引濒危物种黄胸鹀来觅食,提升生物多样性。
遥控水闸预先排水 应对风暴潮
区内的基围在去年安装全港首个“智慧基围水闸系统”,透过遥控取代人手控制水闸,更快捷及精准地调整基围水位养殖鱼虾,吸引水鸟觅食。蔡咏峤说,在风暴桦加沙袭港期间,透过预先一至两日遥控水闸排水,让基围有更大的储水空间应对风暴潮。
米埔自然管理区透过“智慧湿地”等不同措施为不同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前年浸大研究团队在护理区内的基围发现了一个三桨水母科的箱形水母新物种,是首次在中国水域发现箱形水母新物种,令全世界三桨水母科的物种数目增加至四个,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米埔三桨水母”,并相信该水母亦分布于珠江口附近海域,透过潮汐通道流入至基围。
今年7月,米埔自然护理区获国际湿地网络颁发“星级湿地中心金奖”,是全中国首个获得该奖项的湿地,也是全球至今仅三个获得该奖项的湿地之一。渔护署表示,此金奖充分体现多年来各界的共同努力,成就了米埔作为湿地保育与教育的典范,一直以来渔护署按相关法例限制进入米埔的人数,以保护当中湿地及野生动物,同时透过持续资助让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推行生境管理措施及各项教育活动,加上本地社群及义工的积极参与,让米埔成为连系人与自然的桥梁。